《商山早行·温庭筠》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的诗名为词名所掩。他的诗总的说来色彩浓艳,词藻华美,然而内容较为贫乏,大都是表现贵族妇女生活的,风格也较单调。近体诗中偶有一些佳作,气韵清彻,写景如画,和那些充满脂粉气的作品截然不同。最有名的就是这首《商山早行》。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一个早春的凌晨,从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出发赶路,在征途上看到种种景色,因而思念起第二故乡长安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凌晨起来,走上征途,车马开动,铃铎鸣响,从而引起了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从下文“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所思,不是他的真正故乡山西祁县,而是京都长安。这首诗一开始就点题,并抒写出发时的情绪,为整首诗定下基调,显得干净利落。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第二联写景如画,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上句是说,鸡声“喔喔”,山村茅店中的旅客被啼醒了, 头顶着一轮残月上路了。下句是说,走到了一条小桥,桥板上积着一层浓浓的白霜, 上面印着一行清晰的行人足迹。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十分惊讶。唷!原来有比诗人起得更早的人呢!

这一联好在哪里?回答是精炼到不能再精炼了。我们上面叙述这个早行的景象时, 用了那么多话, 然而诗人只用了十个字! 十个字,不仅没有一个虚词,就是动词, 也一个都没有用!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六个名词, 即六样早行途中所能见到的最典型的事物,并排摆在那儿, 不下一个动词,就组成一副异常工整、异常自然的对偶句, 形成一个早行的典型环境, 确实是再精炼不过了。但我们的欣赏就到此为止,还只懂得了一半。请大家想想那另一半,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一联不仅写景如画, 而且画中含情, 画外有话。试想象一下,起得那么早,霜气那么重,北国的早春,严寒的余威尚未减退,早行的人,手脚该被冻得有点儿发麻了吧?脸皮也被寒风刮得刺刺发痛了吧?旅途的辛苦,心绪的苍茫,不都隐含在这幅画中吗?难怪诗人要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安乐舒适、繁华富庶的第二故乡长安了。这一联已隐伏尾联所抒发的情绪在内。情与景偕,达到了如此水乳难分、不露痕迹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精炼呢!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第三联进一步描写旅途上所见景色。“槲叶冬天存留在枝上,次年嫩芽发生时才脱落。春天烧畲正是槲叶满地的时候。”(见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下册249页)由此可见此诗所写都是早春景象。“枳花”,即中药枳壳树所开的花,白色,也是早春才开。这两句是说,山路上槲叶脱落,纷纷扬扬;驿墙边枳花盛开,雪白一片。这一联景物的描写相当明丽,诗人的情绪也逐渐由苍茫凄清转向振奋愉快了。此联在景物描写中还暗示时间已过去很久,诗人已走了不少路程,因为刚才天色未亮,残月当空,景物模糊,现在则天已大亮,景物已十分清晰了。从这一联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一联构思相当巧妙。这里的梦境,正是昨夜诗人头脑中残留的印象,说明诗人急于返回第二故乡长安的迫切心情。诗人梦中所见长安很美,已是凫雁满塘、春光明媚了。如今在路上见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景象,虽然使人感到旅途辛苦,心绪有点苍茫,但槲叶已落、枳花盛开,春天确已来临。而长安城“凫雁满回塘”的美景也将随着诗人旅程的结束,由梦境变为现实,这怎能使人不感到由衷的喜悦呢?这样写,使得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收束得很有力。

总之,这首诗逼真地描写了旅途早行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急于回到第二故乡长安的迫切心情,用字精炼,结构谨严,色泽明丽,情景交融,确实是温庭筠诗集中的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