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时谣·汉乐府》原文与赏析

汉乐府

举秀才, 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是流传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一首民谣,它通过对四种荒唐现象的陈述,尖锐地讽刺了当时的选人制度和用人制度。

作品所列举的四种社会现象,无一不是荒唐可笑的。

旧社会本来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俗语,其意就是说的秀才读书多,见识广。秀才必定要读书,不读书便不能做秀才,这是常理。然而,“不知书”的人却居然被认乎其真地举荐为秀才,这就把本来无法联系的两件事物——“不知书”与“秀才”——荒唐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名”与“实”之间以其极端的不协调而表现出荒唐可笑来。同样,一个将老父扔在一旁不管不问的人,却被当作事亲至孝、处事廉洁的楷模而举荐为“孝廉”,其荒唐也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举”字和一个“察”字的运用,表明作者固然讥讽了被选拔的人,但其矛头指向主要是选拔人的人,是抨击当时那种腐朽的选人制度。经过煞有介事的认真考察和荐举,尚且出现如此荒唐可笑的现象,那么,那些马马虎虎的选拔将会闹出怎样荒唐透顶的笑话来,更是可想而知了。

选人是为了用人。这些在选的人情况是如此,那些已被使用的人,情况又是如何呢?“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后两句便进而对用人制度进行抨击。被奉为生活清苦,品德高尚的人,即所谓“清官”们,原来是无财不贪,污浊如泥;而那些住在高宅大院里号为“良将”的人,原来竟胆小如鸡!在这里,“名”与“实”之间同样存在着如此荒唐可笑的逻辑关系。诚然,作品对这种荒唐的逻辑作了艺术夸张,但这种夸张正是当时现实生活的本质反映。桓、灵帝时代,政治一片黑暗,统治集团内部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因此,各自为了培植私人势力,都必然会任人唯亲;而那些“浊如泥”和“怯如鸡”的坏蛋,为了升官发财,也必然会营私舞弊、沽名钓誉。东汉政权之所以在桓、灵帝时代便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应该说,这与当时荒唐腐朽的用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名与实、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不协调表现,往往包含了喜剧性的审美因素;作者若能以鲜明的审美倾向把这些不协调表现揭示出来,就会产生趣味浓烈的讽刺效果。这首民谣,正是抓住以上四种名与实之间的不协调表现,揭示了名、实之间的荒唐联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东汉上层统治集团在选人和用人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沽名钓誉、营私舞弊和腐朽无能,因而获得了生动而深刻的讽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