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解】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大致产生在北魏后期。当时北方战争频繁,好勇尚武,此诗反映的正是这一特定的社会风貌。
诗歌描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杀敌、荣归故里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也深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木兰诗》在艺术上相当成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全诗采用了顺叙的手法,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出征前的情景,第二部分写的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写的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将情节处理得详略得当。其中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很简要,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作者感兴趣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件本身以及劳动人民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整首诗的详略安排正是围绕这一用意而展开的。
诗歌的人物个性鲜明。木兰是个勤劳的女子,开篇的劳动情景已有体现;木兰是个忠孝两全的女子,国难当头她能勇挑国与家庭的两副重担;木兰是个机智英勇的女子,多年征战她不逊须眉;木兰是个不慕功名富贵的女子,她功成身退,选择了与家人团聚,重过普通的劳动生活。除此以外,作者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远离父母外出打仗的女子,赴战场途中,他选取了黄河边和黑山头这两处描写了主人公思乡怀亲,这十分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作者就是这样把一个集勤劳、善良、忠义、勇敢、坚毅、机智、朴实、高洁于一身的光辉妇女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倾注了劳动人民对其的无限深情。
本诗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流利畅达的特点。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 “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等拟声词生活气息很浓;“十二”、“百千”等夸张的数字和 “阿爷”、“阿姊”、“可汗”等独特称谓都富有民族特点。为了突出木兰战前准备的紧张繁忙,诗歌用了“东”、“西”、“南”、“北”一连串的排比句;为了将木兰与亲人隔绝的感情和生活骤变的场面渲染得淋漓尽致,诗歌用了 “旦……,暮……,不闻……,但闻……”的长短句反复咏叹;为了渲染木兰归来举家欢庆的热闹气氛,诗歌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全诗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诗歌结尾还用别具一格的比喻,生动而富有调侃味道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木兰诗》共62句,叙述了一个内容丰富、首尾圆合的喜剧故事。它既是北方民歌的杰作,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