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战国)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动荡不安,思想上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后人将 “孔孟”并称,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他的这些主张并没有被热衷于征伐战争的诸侯们所采纳,因此他就转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能言善辩,善于用比喻说理,言辞酣畅,气势恢弘。他善于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作,故其散文富有说服力,在春秋战国诸子散文中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写的记录孟子思想和政治言行的一部著作,全书共有七篇,各篇又分上、下两篇,记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哲学、道德、修养诸方面的见解。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又比《论语》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议论尖锐,气势磅礴。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入选教材作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

3。《鱼我所欲也》(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