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白马王彪(并序)
黄初四年五月(1),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2),会节气(3)。到洛阳,任城王薨(4)。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5)。后有司以二王归藩(6),道路宜异宿止(7),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8),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9),逝将返旧疆(10)。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11)。伊洛广且深(12),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13)。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译诗】在宫殿谒见完毕,将要回到自己地疆。清晨自洛阳出发,晚上过了首阳山傍。伊水洛水既深又广,想要过去却无桥梁。只得驾船跨越洪涛,抱怨东归路途漫长。回头瞻望依恋京都,伸颈远眺内心悲伤。
【解析】这是曹植诸多诗篇中最杰出的篇章之一。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倾诉了自己对曹丕迫害弟兄的满腔悲愤,抒发了憎恨鸱枭、豺狼般的奸佞和倾吐了兄弟骨肉依依惜别的心情。全诗共七章,诗前有序。序言部分扼要地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及失兄之悲、别弟之苦、受阻之恨,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缘由。第一章写离京时依恋情绪及路途艰辛,表达作者眷恋回顾、无限感伤的心境。谒帝后返疆,几乎是日夜兼程的:“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这艰辛的奔波本就够人受的,却偏偏“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那就只好“泛舟越洪涛”了。“广”、“深”的伊水,洛水“洪涛”汹涌而“无梁”,自然会引其“怨”。艰辛的长途,眷恋的别离,无限的哀思,堂皇的城阙,自然又激起“情内伤”。“引领”二字,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怨伤之人愁思凝视的形象。
太谷何寥廓(14),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15),流潦浩纵横(16)。中逵绝无轨(17),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18),我马玄以黄(19)。
【译诗】太谷怎么这样辽阔远广,山树浓密郁郁苍苍。不停的雨阻滞道路,积留雨水纵横流淌。道上不能驾车行走,只好引车走上高岗。高长斜坡上接云日,我的马已累病身伤。
【解析】这一章写渡过洛水后的艰险和沿途的困顿,反映了诗人政治上受迫害的苦闷。太谷寥廓,山树郁苍,本自谷空道长,树木丛生,过之不易,加之“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只好“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行程艰辛,道泞车阻,水溢四野,改道涉险,人马不堪其苦,“我马玄以黄”!这正是他一生所历坎坷遭遇的形象写照。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20)。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21)。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22)。鸱枭鸣衡轭(23),豺狼当道衢(24)。苍蝇间白黑(25),谗巧令亲疏(26)。欲还绝无蹊(27),揽辔止踟蹰(28)。
【译诗】马累病了还能行进,我的思绪忧结愁肠。忧愁委屈将谁思念,亲兄爱弟分别各方。本想一路相与同行,中途更变不能如望。鸱枭躲在身边鸣叫,豺狼横行大道中央。小人离间拨弄是非,谗言致使亲人疏远。想要回去绝无路径,拉住马缰踟蹰彷徨。
【解析】这一章抒写自己内心的抑郁,道出了因小人的谗巧而造成的骨肉分离的痛苦,揭示了诗的主题。马病了还能前进,但我心中忧郁愁结却不可解脱。“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环境的险恶、路途的阻隔、肉体的疲乏,都是可以忍受的,最不堪的是亲骨肉的生死离别与政治上的受迫害。本欲弟兄“相与谐”,却不料“中更不克俱”,这愤懑的激情又怎能抑止得住呢?于是,他大声疾呼,直抒胸臆:“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 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这是对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的深刻揭露,也是诗人对曹丕及其帮凶的激烈控诉和坚定抗议!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29)。归鸟赴乔林(30),翩翩厉羽翼(31)。孤兽走索群(32),衔草不遑食(33)。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译诗】徘徊不行安能留下?相思之情无休无止。秋风发出微微凉意,寒蝉在我耳边鸣啼。原野怎么这样萧条,白日飘忽西方隐匿。归巢鸟儿赶奔高林,轻盈不停振动羽翼。孤单野兽奔跑求群,口中衔草无暇顾及。感伤万物我心愤忧,手抚胸脯长长叹息。
【解析】这一章以萧瑟的秋气,象征自己遭遇的凄切悲凉。诗的前八句极写秋景萧瑟悲凉。人的感情,常常会给自然界的景物涂上一层主观色彩。正因为相思之苦,果实成熟的秋,才一变而为悲凉。“秋风”“寒蝉”,“归鸟”、“孤兽”,此情此景,更易引起人的愁思,更何况,兄死弟别,“煮豆燃豆萁”呢!“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寄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写情,把自己与曹彪分别时的凄苦情境,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情深意切,动魄感心。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34),一往形不归(35)。孤魂翔故域(36),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37)。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38)。年在桑榆间(39),影响不能追(40)。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41)。
【译诗】叹息叹息又有何用?命运之神与我相违。奈何感念同胞兄弟,一自去了不再回归。孤魂飘荡飞回故土,灵柩却还寄存京师。活着的飘忽又过,死去的自行腐毁。人生置身于世上,离去就像朝露晒干。年纪已在桑榆之间,光和响都不可阻追。自思人皆非金非石,感叹声声令人心悲。
【解析】这一章回叙曹彰之死,在痛切的哀悼中,深感自己的前途的渺茫,发人生无常的慨叹。诗人开始就发问:“太息将何为?”可惜“天命与我违”--或许是老天和我作对吧!一想起兄长就使人怀念不已。他“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魂”与“柩”都不能合一,可见曹丕之残忍。曹彰的死,使他窥见了自身的命运,于是发出“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的慨叹。自己呢,“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弟别兄死,自遭冷落,这都是谁造成的?冷酷的黑暗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内部倾轧,是事情发生的根源。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42)。恩爱苟不亏(43),在远分日亲(44)。何必同衾帱(45),然后展殷勤(46)?忧思成疾疢(47),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译诗】心中悲痛感伤神思,弃置一边别再叙陈。丈夫之志远在四海,虽隔万里犹似比邻。如果恩爱不肯稍减,虽然远别情分更深。何必一定同衾同帐,然后才能互致殷勤?忧思郁结积成疾病,无非区区儿女之情。匆匆惨别骨肉情重,怎么能不满怀苦辛?
【解析】这一章是宽慰曹彪,劝勉自己,但仍悲痛难抑。“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心悲伤神,所以,还是把悲伤放置一边不要再说了吧!真是诗意哀婉动人、悲壮凄凉。那么该说一点什么呢?“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有四方之志的大丈夫,就要有广阔的胸怀,兄弟之爱如不淡薄,相隔愈远情意愈深--又何必像小家子似的儿女情长,“忧思成疾疢”呢?!这劝慰,是放眼将来的劝慰;这自励,是苦痛挣扎的自励。
苦辛何虑思(48)?天命信可疑(49)。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50)。变故在斯须(51),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52),俱享黄发期(53)。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54)。
【译诗】苦辛怎能扰乱思念?命运诚然可以怀疑。求列仙班虚无之事,神仙传说久使人欺。变故可在顷刻之间,长命百岁谁能保持?离别之后永无相会,执手相亲将在何时?请你爱惜自家身体,共同享受黄发之期。收泪登上漫长路途,挥笔作诗从此告辞。
【解析】这一章写天命可疑,人生无常,愿对方保重。“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诗人从严酷的现实生活中,总结了经验,提出对“天命”的否定!这大胆的与命运抗争精神,在曹植说来,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为佐证其是,又以“列仙”“松子”为例,指出其“虚无”“欺”人。眼前严酷的斗争事实教育了他,他开始冷静对待人生了。在“变故在斯须”的年月里,弟兄分别,不知何日可会,因此,谆谆告诫其弟:“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这也是与命运的抗争,与朝庭的抗争,与奸佞的抗争!本诗虽分为七章,但一脉贯通,把人的复杂、细腻、真实、丰富的情感,通过章章蝉联的形式,一层层抒发出来,不但情真意切,而且波澜起伏。各章间的“顶针”手法的运用,使其内容与形式的承接上都紧密相连,气韵贯通。另外,情寓于景,景中生情,使诗增添了哀婉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