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1)。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2)。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3)。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归来教乡里,童蒙远相求。弟子数百人,散在十二州(4)。三公不敢吏,五鹿岂能酬(5)。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6)。何必疲执戟,区区在封侯(7)。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8)
【译诗】从前在平陵有位壮士,姓朱人称阿游。事遇不公怒发冲冠,正气凛然贯长虹。盼望得到斩马尚方宝剑,先断朝中奸佞之头。宫廷争斗折断了殿前的栏杆,将军却为之鲜血横流。即使断头也绝不屈从,视死亡如万事皆休。解甲后可回乡教书度日,教育儿童德及四方。弟子数百人众,桃李遍布人间。重臣不敢再提让他做官,驳倒皇帝宠臣又将奈何?英名与日月同辉,正气与天地共存。何必为了富贵荣华身外小事,而屈尊去做守卫宫门的小吏。伟大啊明智通达之士,你知了天命而没了烦忧。
【解析】本诗讲述的是汉代耿直刚强的忠臣朱云,舍命声讨佞臣丞相张禹的故事。
诗的头两句,以平和讲述的语气介绍了朱云的祖籍与姓名。从感情上流露了对他刚直不阿的敬佩和赞许,同时也暗示出他对朝政的不满情绪。接着,笔锋一改平和的口气,“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借用汉成帝时,朱云上书皇帝,直斥丞相张禹是奸佞之臣,因而触怒皇帝,几乎被处死的故事,用朱云怒发冲冠和傲视“三秋”的肃杀之气,来体现他为扶正朝纲而不惧权贵的凛然气概,同时呼出定要根除奸佞,清除祸根的决心,“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此后讲述汉成帝刘骜闻说大怒,谓小臣诽谤师傅(张禹是刘骜老师),令杀朱云。御史们奉命上前捉他,他就攀着殿上的栏杆,把栏杆都拉折了。这时左将军辛庆忌就在殿下叩头保救朱云直叩到血流满面;“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是说当年朱云在面见当朝权贵五鹿充宗时,昂首直言,慷慨而辩的举动和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此后四句写朱云被免官后,回到家乡教书,并广收第子,桃李满天下;“三公不敢吏,五鹿岂能酬”句,借用了两个典故。一是丞相薛宣曾动员朱云去做他的属官,被朱云不客气地回绝了,从此薛宣不敢再提。二是汉成帝的宠臣五鹿充宗宣讲《易经》,畏于权势众学者都不敢诘难,唯朱云数次将他驳倒。这两句对朱云的刚直秉性作了进一步的描述,以说明他不仅仅是对佞臣张禹,而是对所有他视为不公平或不可为的事,都不畏权贵而坚持己见不肯屈服,同时也从侧面对他的超群才智进行了赞扬。后几句是在讲完这一悲壮的故事之后,作者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和感慨。巍巍朱云好汉,英名与日月同辉,大义与天地共存,这样又何必逐禄去做个小官,遭受执戟之苦呢!伟大的贤人在于胸怀广阔,知天命就不会感到忧愁了。这后一句“知命固不忧”虽有些宿命论的意味,但通观全诗,此语乃是由对朝政不公,恶人当道的气愤而出,所以发点牢骚也在情理之中。
这首诗,是在作者讲述并评价朱云这个历史人物中完成的。它的成功,并不在于讲述了某一历史故事和人物,而是借此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心境和不满时政的情绪。全诗刚柔相济,脉络清楚,内容紧凑,尤其是叙述与议论的结合十分得体,故事讲述也较吸引人。语言上平缓处则平缓如流,起伏处则起伏跌宕,的确不失为上乘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