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伐檀》诗词解析

伐檀

坎坎伐檀兮(1)之河之干兮(2),河水清且涟猗(3)。不稼不穑(4),胡取禾三百廛兮(5)。不狩不猎(6),胡瞻尔庭有县貆兮(7)。彼君子兮(8),不素餐兮(9)。坎坎伐辐兮(10)之河之侧兮(11),河水清且直猗(1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13)。不狩不猎,胡县尔庭有县特兮(14)。彼君子兮,不素食兮(15)。 坎坎伐轮兮(16)之河之漘兮(17),河水清且沦猗(18)。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19)?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20)?彼君子兮,不素飧兮(21)

【译诗】用力砍檀木,声音坎坎,砍下来的檀木,晾在河边。大河日夜向东流,波光淡淡水涟涟。你既不耕耘,又不收获,为何三百束禾秸堆如山?你冬不出狩,夏不出猎,为何猎物珍稀庭内悬?这位大人先生啊!真不白吃饭!用力砍车辐,声音空空,砍出来的成木,放在河东。河水悠悠向东流,泛起波纹千万重。你既不耕耘,又不收获,为何万捆禾秸在家中?你冬不出狩,夏不出猎,为何猎物珍稀悬庭空?这位大人先生啊!真不是饭桶!

用力砍车轮,声音贲贲,砍出来的成木,放在河滨。河水汤汤向东流,微风煦煦泛漪沦。你既不耕耘,又不收获,为何禾秸收了三百捆?你冬不出狩,夏不出猎,为何庭内悬鹌鹑?这位大人先生啊!真不是白吃的人!

【解析】《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君子不得进仕尔。”此说极谬。此诗并非刺贪,乃刺剥削制度。所谓刺贪,意谓统治者剥削所得为合理,此外所得为贪,实辩护之遁辞也。又所谓“无功食禄”者,所谓功,既便开国功臣,功在皇家,与伐木者何干?爵禄世袭,其子孙亦有功邪?更所谓“君子不得进仕”,又与伐木者何干?

朱熹说:“诗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将以为车而行陆也。今乃之河干,则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多高明的辩护歪曲之言!反省自食其力人生哲理的倒是劳动者,而剥削者从无“穷饿”,于是也尤为“不悔”。《五经味根录》更说,末二句“不必推到仕而不苟禄上”。更是不打自招。此人之穷饿,自食其力而不得,正是由于财富都悬在贵族家的庭院里。伐檀以为车,河水清涟怎的就不可用?天下并非皆水路。而“车”实际上都被贵族无偿掠去,朱熹不看事实,昧着良心说话,着实可恨。

此诗封建学者并无根本争论,说明封建文人在维护剥削制度上倒是一致的。清理古代文化,须“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那么,首当剔除者便是剥削思想,而首当吸收者,则是人民反剥削之意志。此马克思主义之第一要义。剥削制度存在几千年,然而现实(存在)的东西不等于合理的,此恩格斯驳黑格尔之一重要命题。人类欲走向光明,首先要根除剥削,此不容置疑。庄子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指窃钩者为窃,窃国者占有土地,以施剥削。“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占有土地,剥削便是合法的,道德家则为之礼赞。封建文人多是诸侯“仁义”之说教者。研究古代文化,首先要识别此理。此诗末二句正当“推到仕不苟禄上”方是“味”其“根”矣!关于这句诗,请看孟子与公孙丑的一段振振有词的谈话:“公孙丑曰:‘诗曰:“不素夕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这话才是剥削阶级辩护士的自供状,阶级立场何等鲜明!君子居于是国(这“国”是“君”封赏给他的),本来就是为了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然后将财富聚敛到“君”那里,“君”自然又安又富,又尊又荣。而他的子弟效法他,则对他孝,对“君”忠,于是“君”则更安更富,永尊永荣。真是,还说什么“不素餐兮”!谁的作用比这君子更大呢?一部血泪斑斑的中国历史,就是在这种万恶的剥削制度中演化过来的。诚然,孟子关于劳心劳力的学说,比起原始社会的社会不曾分工时,当然是进步的,然而,不等于是合理的。

此诗作者提出“不素餐兮”的指控,我们不应只看作是对自身处境的愤懑之言,也不应只看作冷嘲热讽的讥刺之语,它是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制度的伟大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