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谢亭送别》古诗赏析与原文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谢亭又名谢公亭,故址在安徽宣城县北2里。南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此亭饯别范云远赴零陵。亭因人传,遂成后世著名的送别之处。这首诗是许浑在谢亭送友人后所作。

劳劳亭在南京市南。《事文类聚》:“劳劳亭,送客处也。于此歌以送远,故谓劳歌。”原来唐人送行,在十里长亭饯别,有时折柳相赠,有时劳歌送远。我国古代诗词在用句用事或物象的摄取方面,由于历史的积淀,同一典故或物象往往表现出特定的情韵义。从“劳劳亭”、“劳劳”到“劳歌”都渗透着深沉的离情别绪。《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两情长依依。”李白《劳劳亭歌》:“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李贺《二月》云:“蒲如交剑风如薰,劳劳胡燕怨酣春。”首句“劳歌一曲”,即既是习俗写实,又巧妙地将劳劳亭同谢亭相关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客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落笔便定下离愁的基调。连同二句,诗人写在“劳歌一曲”之后,于谢亭送目所见的情景:缆解舟行,流急人去和两岸青翠的山峰、血红的枫叶,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鲜明的送别图。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红叶青山”,乐景也。但在离人的眼中却是“愁红惨绿”,景美而情不欢,正是哀情之移于乐景,从而将无边的秋色笼上一层苍茫的愁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青山长驻,流水无情,急流载将人以去,永不复返;离情别意,随波流去,正不知流到何方,又何时才复西归?诗人惆怅感、悲凉感、失落感,全都凝结在这逝水东流、目送飞舟之中。

三、四句“日暮酒醒”云云,说明在友人舟行以后,诗人曾独自在亭上借酒销愁,不觉睡去。黄昏醒来,看江面上已是空荡无人,唯有江风扬浪,疾雨横吹,只得懵懵然走下西楼。西楼指代谢亭或望友、怀人之处,唐诗中常有。韦应物“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寄李儋元锡》),戎昱云“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中秋夜登楼望月怀人》)可证。

送别诗妙在写情。或借送别以劝慰友人,如高适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借送别以自明心志,如王昌龄送辛渐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高诗落句为抒情性议论,所谓“以理结”,王诗则“以比结”,都极富情韵。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又提出两种写情法,认为许浑《谢亭送别》“后二句可与‘阳关’竞美,盖‘西出阳关’写行者不堪之情;‘酒醒人远’写送者不堪之情。”其实王维诗仍重在劝慰,是“以情结”,而许诗则在于借送别以抒发诗人自己心中的离情别意,妙在“以景结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心中的情怀,而是将离情外化为自我的形象:在满天风雨声中,孤零零地走下亭子,而关切前路风雨阻舟的忧思念友之情也便蕴含其中。李峤《中秋月》云“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是其所本。大约“以理结”有助于深化意蕴;“以情结”情长而意绵;“以景结”则境象朦胧,诗意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