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鸦儿《怀良人》古诗赏析与原文

葛鸦儿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此诗收入晚唐韦庄《又玄集》、五代后蜀韦穀《才调集》,作者均为葛鸦儿。但孟棨《本事》认为是朱滔时河北某士人代妻作,此说不可信。诗大约作于中晚唐之际。

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谓。从标题即可知此诗是写思妇之情。开端两句作者通过自我描述来倾吐苦情,她是一位贫寒家的主妇,形容憔悴,衣裙破旧。“蓬鬓”,是形容其头发又枯又乱,“首如飞蓬”。为何如此?其一,是丈夫远出,“谁适为容”?其二,家境贫寒,无食无衣,哪有膏沐?“荆钗”,以荆枝为钗,是贫寒女子的装饰;而其所着布裙还是陪嫁时的衣服,可知她嫁的是一个穷汉子,婚后无钱制衣。年轻少妇,正当妙龄,如花似玉,本应穿红戴绿,可她却是“荆钗布裙”,可想其家境是少有的贫寒,故说“世所稀”。

造成此困境之因,从家庭说,是丈夫远出,家中无劳力;从社会说,中晚唐时社会动乱,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战争频繁,生产荒芜,民不聊生。故春耕时节,无人耕种,“胡麻好种无人种”。据民间传说:胡麻必须夫妇二人同种,才能丰收。《夷白斋诗话》曰:“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长老言僧也,必无可得之理,故云。”此句活脱出农妇形象、口吻,且以农事、农家语入诗,又运用民间传说,题材新颖,语言生动,新人耳目。

末句紧承前意,“正是归时底不归”?正是农忙时候,你该回来了,可为何不回来呢?这问,表现了妻子急切盼夫归来的心情,也曲折道出了家境困窘的原因,还从侧面反映了中晚唐社会农业的凋蔽。此句中蕴含了多少哀怨,但却看不出她对丈夫的丝毫怨情,这是因为他被迫离开故土,不似那些汲汲追求功名,重利轻情的官夫与商夫,故也就没有“良人何处事功名,十载相思不相见”(程长文《春闺怨》),“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郭绍兰《寄夫》)那样的责怒,她对他只有苦苦的怀念与期待。诗重在写“怀”,故题为“怀良人”,而不是“怨良人”。可知诗人的感情和语言分寸是掌握得极好的。但在期望中又蕴含着对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疾苦,长期造成夫妻分离,生活贫困的怨恨,但这只是“底不归”的潜台词,却没有道出,其艺术构思别具新路。钟惺赞曰:“淡然世外,了不涉尘事,而怀思之念更殷。”(《名媛诗归》)陆昶亦曰:“《怀良人》首探怀而出,超逸中仍自宕折。”(《历朝名媛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