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清羸已近百年身,古寺风烟又一春。
寰海自成戎马地,惟师曾是太平人。
给一个和尚的禅院题诗,从什么地方着笔呢?是一个颇费踌躇的问题。而诗人运斤成风、着手成春,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毫不着力地写下了这首别有风味的小诗。它的首句有两个意蕴,一是勾勒了真上人清癯而羸弱的形象;二是介绍了这位上人已经是年近百岁的老僧了,以与题下原注的“生天宝初”相应。形虽“清羸”,而寿近“百年”,不言上人的修炼工夫,而上人的道行已见于言语之外。次句亦分两层意思,一是拈出真上人挂单的那个古寺,是风物幽静、云烟缭绕的;二是点明诗人题院的时节,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以扣紧题目的“早春”二字。诗人没有从正面去描绘古寺,而那个古寺已在读者的心灵上投下了神秘的色彩。笔墨极为经济,而意蕴极为丰富;字字落到实处,而笔意又显得十分空灵,所以是不容易达到的艺术境界。第三句高度概括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自安史之乱到藩镇之祸,真是满目疮痍,寰海戎马,胡骑长驱,野哭千家,人民辗转流离于兵荒马乱之中,没有一片干净的土地,没有一天和平的生活,感慨万端,笔锋洋溢着悲愤的情怀。结句翻悲为喜,笔力千钧,言天宝之初,正是天下太平,物产丰富,正如诗圣杜甫所描绘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而上人恰好生在这个太平盛世。如今是“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杜甫《蚕谷行》),而上人又生活在岩穴之下,优游于林泉之间,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太平人”了。这样,寓感叹于赞美之中,托讽谕于笔墨之外,令人挹之不尽、味之无穷,难怪翁方纲说他的绝句“笔力回斡处,亦与王龙标、李东川相视而美”(《石洲诗话》),吴乔也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围炉诗话》)。我们知道绝句要求在极小的载体中,拥有最大的艺术容量,着一闲散字不得,着一浮泛语不得,字字须警拔,语语须有意,才是创作绝句的高手。所以杨万里说:“五七字绝句,最少而难工”(《诚斋诗话》),严羽也说:“绝句难于八句”(《沧浪诗话·诗法》),陶明浚进一步解释说:“绝句难于八句者,八句字多,可以供其抒写;绝句字少,如垂趾二分,难乎为射也”(《诗说杂记》)。这是从绝句的篇幅很小,没有回旋的余地的角度谈它的易学难工的。谢肇淛又认为“绝句虽短,又是一种学问”,“绝句于诗体中又有别才别趣”(《小草斋诗话》)。从杜牧这首绝句来看,篇幅愈促,含蕴愈深,每一句都不止一层意思、一种情感、一个兴象,而是从小见大,以少总多,确实是一种“别才别趣”,所以能在唐人绝句中,与李太白、王昌龄鼎足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