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先舒
苏台月冷夜乌栖,饮罢吴王醉似泥。
别有深思酬不得,向君歌舞背君啼。
自从东汉初年的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了西施入吴之事以来,西施传奇性的经历,牵动了历代骚人墨客的情愫,留下了许许多多吟咏西施的诗篇。有的把她作为红颜薄命的女子来咏叹;有的借西施感叹人生际遇的殊异;有的把西施看作亡国美人,流露出一种女人祸水的叹息,甚至谴责她“素面已云妖,更着花钿饰。脸横一寸波,浸破吴王国”(郑遨:《咏西施》);也有为她鸣不平的,径直指出:“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前代诗家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钱钟书语),是对后人的限制。难得的是,毛先舒的这首《吴宫词》,立意不落前人窠臼,他另辟蹊径,着意描述了西施矛盾复杂、痛苦的思想感情:她受吴王夫差的宠幸,朝朝暮暮,年年月月,不能不产生感情的回应;她又肩负着“惑其心而乱其谋”(《吴越春秋》)的复国使命,忘不了勾践的深恩、祖国的重托。作者笔下的西施,不是亡国罪人或复国英雄的简单的政治符号,不是红颜薄命的象征。他对西施心理的剖析与刻画,使西施更呈现为一个充满感情律动的活生生的人,使西施的形象丰满而真实。这,正是本诗的成功之处。
苏台,即姑苏台,吴王阖闾创建,夫差扩建增筑,相传台上有春宵宫,夫差在宫中与宫嫔彻夜饮酒作乐。残月偏西了,乌鸦也已经栖宿,清冷的月光洒在寂静的姑苏台上,春宵宫中夫差已烂醉如泥。欢娱已毕,夜深人静,西施不由得想起勾践的殊恩,感情上的矛盾产生无限的痛苦,她情肠百结,泪下声咽。诗的上半联写的是环境、气氛,一个“冷”字,既说明夜已深,又给富丽的姑苏台抹上一层凄凉的色彩。“醉似泥”三字,使人可以想见刚刚结束的那一场轻歌曼舞、开怀畅饮的欢乐场面,更衬托出眼前的清寂。这样特定的时刻更容易勾起西施的故国之思,“向君歌舞背君啼”了。全诗一气贯穿,无一处有西施二字,然而无处不在写西施。
咏古以抒怀,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他们不同的经历、处境、感情、气质,决定了他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往往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衡量尺度、不同的褒贬和爱憎。本诗作者毛先舒(1620—1688),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诸生,父殁后不求仕进,致力著述,为“西泠十子”之一。他生明末乱世,不无亡国之痛;又在清初度过了大半生,自然也感受到了康熙时代的繁荣和强盛。他对西施矛盾心理的认识和刻画,也许正是自己复杂心态的反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