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桐
百尺栏干古栎林,乱山如浪翠痕深。
冰轮飞上光犹湿,照破西来一片心。
涌月僧楼,不详何在。湖北汉阳县北,凤栖山上有宋黄清老所建“涌月亭”,诗或指此。
起笔一句为实写,楼阁雕栏在百尺高台之上,或是楼梯扶栏曲折而达百尺之高,将涌月楼写得拔地而起、凌空欲飞,这是下文远眺、俯视、仰观的立足点。“古栎林”,楼被年深月久的柞枥林环抱,“古”字可引动读者心目中老树虬枝、藤绕苔铺的图示组合;同时,老林蔽日,滞雨含云,为下文“湿”字留地步。
第二句,纵目远眺群山。“乱”字写出群山层嶂叠巘、峻极巍峨。“乱山如浪”,一个明喻,将读者的联想从眼前物象,强制地引向另一端事物:绵延层叠、峭立坚挺的山峰,忽然幻化作起伏涨落、波动不息的海浪。纵目久望,物象线条会呈模糊的跃动感。山、浪,比喻雨造之间,本来有着质地、形态、动静的极大不同,但又都有连续不断、起伏不一的形体上,及浩大、远阔的气势上的相同,一经明喻的强合,山便兼具浪的特点,遂分外生动。乱山如浪,远景,虚景,极阔大。接下去,痕,迹之深处;“翠痕深”,谓林木茂密处青黑幽深,三字实写近前,是近景,实景,极工细。一句中,远近、大小、虚实谐合,意象富厚,显出诗人视觉的移动。
全诗最为警动之处是第三句。冰轮,“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诗家常用为明月的代称。涌,出现,满溢。诗并不描写月从山梁缺处升起,银辉涌溢山谷、泻满楼台的情状,而是着重写诗人对月光的感觉,见出诗人察物敏细与表达传神。山中望月,岭障林遮,一旦月从缺处露脸,便好似跃出一般,着一“飞”字,传出了月上于忽然之间的特殊感受,也侧面写出诗人远眺时意远神驰,忽被月光唤回的惊悟之态。“光犹湿”三字甚精妙。光线作用于视觉,一般只描述为明、暗、柔和、刺目等。湿,一般用于描述固态物质,它有时为视觉感受到,不少情况下是为肤觉感知。现在诗人用不常作用于光线视觉的湿度,来形容举目所见的月光,是由肤觉沟通视觉,是由此视觉联系彼视觉的写法,显得新鲜而又切实,陌生而又多义。“犹”字应“飞”字,似乎是说:月儿刚从林间升起,还带着从草木苔衣袭染来的潮湿,一个虚字生出句外揣度,凭添一层想象。
末句承接“光”字,说月亮照彻诗中人西来领略山光月色的心怀,人与月的情感得到交流,全诗在触物而感、应感生情的淋漓兴会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