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一个秋天的早上,诗人听到城头吹角,感慨系之,于是写了这首诗。
前二句写听到吹角声。“关榆”,古代北方关塞常种榆树,即种在关旁的榆树。“角”,古代军中乐器,常用来报晓。“当”,“正在……”。“汉月”,唐代边塞诗中常用“秦时明月”、“汉月”之类词语。这是看到月亮后引起的联想。
拂晓,月亮孤独地悬挂西天,秋霜又打落无数关旁榆叶,落得满地都是,到处一片肃杀清冷景象。这时从城头传来呜呜角声,更增加了这种沉闷的气氛。表面看,好像诗人只是将秋晨边塞景色摭拾到了一起,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实则是诗人经过精心设计而苦心安排的。在这幅边塞霜月图中,有人有景,从霜叶而吹角兵士、而孤月,由低而高,自近至远,动静相生。而这诸种景观又由“晓角”总加挽合。因为显然是诗人听“晓角”才留意到了整个背景的荒凉寂寞而将其织进画面的。
后二句写鸿雁听到角声后的行为反应。第三句先勾画了一幅令人莫名惊讶的生活画面:数不清的边塞鸿雁尽管振翼飞翔,却怎么也飞不前去。“度”,过。第四句则为我们道明了原因:原来是曲调悲凉的《小单于》曲随着阵阵秋风传入了鸿雁耳中。从而揭示了角声对鸿雁心理情绪和行为的深刻影响。“卷入”,卷进了。《小单于》,曲调名,唐大角曲中有《大单于》、《小单于》等曲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仅边塞、鸿雁、冷月、榆叶、秋风、白霜是景,就连吹角人也成为这幅边塞秋景图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部分;然而却又通篇抒情,不仅《小单于》曲饱含哀情,即使鸿雁迟飞、冷月悬空、霜叶铺地,也给人以清冷落寞的深刻感觉。
这首诗的主体初看为鸿雁,是鸿雁听“晓角”而“飞不度”的;其实真正的主人公却应当是“人”,鸿雁不过是作为表现“人”感情时的一个有力衬托。清人沈德潜云:“塞鸿闻角声尚不能飞度,况《小单于》吹入征人耳乎?”(《唐诗别裁》)由此可见,通过塞鸿听到角声徘徊不前反衬戍边将士听到角声心生哀怨,这才是本诗主题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