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三)》古诗赏析与原文

龚自珍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这是一首反映阶级矛盾激化的著名诗篇。东南沿海,历来是封建统治者赋税收入的主要地区。清初顾炎武曾指出:“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日知录集释》卷十)此诗反映的就是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赋税繁重所引发的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诗一开始就议事论政:清政府既不讲求盐铁生产,也不筹划治理黄河水患,只靠残酷剥削东南沿海诸省财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盐铁生产和治理黄河,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封建社会官僚借以敛财致富的肥缺。因此,政府官员不顾人民死活,在盐铁生产和河患治理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作者曾对水患感慨地说:“猿鹤惊心悲皓月,鱼龙得意舞高秋。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咏史》)。诗以“不论”开篇,下笔深重,体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关切同情。开首二句是总写,“国赋”二句则具体地描写东南的灾情苦难。所谓“国赋三升”,指的是清初大清户律规定民田每亩科税三升三合五勺。清政府也曾规定不增加赋税项目,美其名曰“永不加赋”。实际上清中叶以后,每亩民田税额已大大超过“三升”了,而苏州地区尤为严重,“每亩科平粮三斗七升以次不等,折实粳米,多者几及二斗,少者一斗五六升,远过乎律载官田之数”(冯桂芬:《请减苏松太浮粮疏》(代作)),此外,各级官吏还层层盘剥,或将地主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造成浮收之数,数倍或十数倍于正税,农村破产,农民被迫弃家逃亡。“屠牛那不胜栽禾”,形象地写出了农村破产的情景。在我国封建社会,耕牛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农民“屠牛”胜于“栽禾”,实际上是指农民一种破坏生产工具的弃耕的反抗行为,诗以“屠牛那不胜栽禾”作结,也形象地透露出农村阶级矛盾激化的信息。作者以江南富饶地区农村苦难议政抒怀,也有促人对社会现状思索,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