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中送别》古诗赏析与原文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乍读会让人感到特别:题为《送别》,却不写送别,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罢”,说今天曾有过“送别”那么一回事,已经过去了。至于行者为谁,前往何处,离别情景,一概略去,仅以一个并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带而过,大有漫不经心的意味。次句接以“日暮掩柴扉”,柴扉,指山居常见的白板门。山中生活简静,既昏便息,“掩柴扉”是每天到日暮时分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这似乎也与白昼送别没有多少关联;而诗人却把这本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一起,真让人疑心这是不是在写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三、四句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来。《招隐士》两句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王维这两句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这是诗人“掩柴扉”以后的心理活动,正面抒惜别之情。经过后面这么一问,通首诗豁然开朗,变得神采飞动。“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按常情应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这说明它是诗人“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他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担心其久不归了。正是“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唐汝询《唐诗解》)。正因为日暮是离愁别绪最难排解的时刻,所以“掩柴扉”这一看似平常的举动就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被涂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诗中人寂寞低回的神态,推想其怅然若失之情,进而还能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在柴扉关闭后何以打发那漫漫长夜。至于到“春草明年绿”时,那又要费几多时日,何况“王孙归不归”还在未卜之中。

绕开相送直写送罢,由“相送罢”直接“日暮掩柴扉”,又从当天的“日暮”遥接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时间上连续跳跃,而离愁别绪也在这跳跃中被逐步加强。“以送罢始,以盼归终,抒别后相思之意,弥见当前惜别之情。”(刘拜山评语)语言朴素、自然,而感情深厚、真挚,可谓寄至味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