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渡易水》古诗赏析与原文

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当历史揭开崇祯这一页时,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清军大兵压境,步步进逼,明政权面临着崩溃。明王朝内部一些有为的文武志士,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试图挽狂澜于既倒。黄道周便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但是,他因反对起用大学士杨嗣昌,激怒了崇祯皇帝,在崇祯十三年,以“党邪乱政”的罪名下令逮捕。这一年,陈子龙服母丧三年期满,进京听候使用。当深受黄道周思想影响的他知道此事后,立即四处游说,作出巨大努力,请求当局为国家爱惜人才,但是无济于事。于是他上疏请求回家赡养祖母,上司不同意,把他派遣到浙江绍兴府作推官(司法官)。这首诗即作于南返途中。凭吊古迹,感伤时事,怀念师长。

“并刀”二句:昨天夜晚,利剑在匣中发出阵阵悲鸣;今天来到易水岸边,仿佛听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慷慨悲壮的歌声。实际上诗人是说:我非常思念敬爱的师长黄道周,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今却蒙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令人感慨不平。并刀,古代并州制造的剪刀,泛指刀剑。匣中鸣,传说莫邪为楚王铸造双剑,留下雄剑,把雌剑给了楚王,此剑常在剑匣中发出悲鸣。后来常借以抒写分别后的思念。燕赵,古代燕国和赵国,即今河北、山西相邻近的地区。

“易水”二句:古老的易水依然在缓缓地流淌,上天苍苍,白云悠悠,岸草青青,可叹却找不到一块地方送别荆轲。战国末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去秦国刺杀秦王,在易水岸边为他送行。这里借用这个历史故事,感伤国家面临危亡,可朝廷昏聩,连黄道周这样的杰出人才也不加爱惜和使用。易水,在河北境内,源出于易县。

借古伤今,是这首诗的显著特色。诗人信手拈来为人熟知的古人古事,抒写胸中的感慨和对师长的思念,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全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感伤色彩。但是由于典故的连用,读来不免有晦涩之感,这可能与诗人当时身处的政治环境也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