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桐江作(其四)》古诗赏析与原文

袁枚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此诗虽作于游桐江时,所写景色却是重在回忆在此之前的情景与感受,而对桐江两岸之景却并未正面描绘。

“久别天台路已迷”,天台山在浙江东部,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又有国清寺等名胜。此句意谓告别“天台山”已有好长时间,记不得那里的路线了。但“眼前尚觉白云低”,意谓天台山“白云低”的景象还如在眼前,或者说天台山“白云低”的景象印象还十分深刻。“白云低”写白云在山下飘游,暗写天台山高耸出云之状。作者在其他诗中曾直接写天台山华顶峰之高峻,如:“天台山势如参天,比高欲与天齐肩。到此自知高不去,掷下一朵青花莲。”(《登华顶作歌》)。但此处从侧面写则有空灵之感,令人自去品味其如何高峻。

妙在诗后两句出人意想,构思奇特:“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诗由忆天台山蓦然转入虚写桐江风景。“逋峭”,指诗作曲折多姿。温子升曾云:“诗章易作,逋峭难为”(《魏书·温子升传》)可见“逋峭”乃诗人用笔追求的极致。作者云诗人们应该到“浙西”(浙西原谓杭嘉湖一带,此指桐江一带)观看奇山异水的“逋峭”之势,当会得江山之助,领会其中奥妙,融入创作中去。诗人颇善于以看山悟创作之理,如云:“青山若弟兄,比肩相党附。恰又耻雷同,各自有家数。……寄语诗文家,于此当有悟。”(《看山有得作诗示霞裳》)以看山之不同风姿,喻诗作有不同风格。又如《卓笔峰》云:“绝地通天一枝笔,请看依傍是何人!”则以孤峰卓立喻诗歌创作之笔应该独具性灵,不摹拟古人。当然,诗后两句主旨乃是含蓄地赞美浙西山水逋峭之美,并不亚于浙东天台山雄峻之美。

这首诗云“桐江作”,尽管无一笔直接描写桐江风光,但先是忆写天台山风光作为衬托之,后是以诗人创作所追求的境界来比喻之,其落脚点仍是写桐江,只是着意“旁敲侧击”,显得十分虚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