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古诗赏析与原文

王安石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东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此诗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大约作于元丰五年(1083),诗人退居在江宁(今南京市)半山。诗题中的“和甫”,是作者的弟弟王安礼(字和甫)。“吴氏女子”,王安石的长女,吴安持之妻,古时出嫁后从夫姓,故称吴氏。吴安持之父与王安石同科进士,故有这番姻缘。从王安石父女来往的诗笺看,吴氏夫妻二人的感情未必笃厚。此时吴安持在京任官,吴氏随居。自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罢相辞京归居江宁,至今父女俩已有六七年未见面了。这年四月,赴尚书右丞任的王安礼得便过江宁看望了王安石,去时,王安石送至江宁城西北20里的龙安津,写下了这首诗。前两句是记眼前送别情景。凉飕飕的细雨,阴霾一片迷濛,在这样的气氛下,诗人送弟远行,益感凄凉,不知不觉中老泪纵横,竟染湿了衣襟。送别本来是令人伤感的,天气物色偏又加意地摇荡人心。诗人本来并未预料到会如此伤感,抚到衣襟上的泪痕方知当时动了真情,失了往日的节制。可见,这两句语虽平淡,却从物色动人、内心不禁两方面写出了此番送别时的伤情。后两句写追忆。面对此景,感于此情,诗人想起了爱女,他远居在弟弟正要去的地方,好多年前,诗人也曾在这里为她送别。父亲告诉女儿,除了沙岸上长满了青草之外,一切都像当年送你过江时那样。这是一个老者对于儿辈往事所特有的追忆和絮念。诗人的记忆是那样清晰,这说明当年的那一幕给诗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这深刻的记忆反映了诗人对女儿的一切耿耿不忘的骨肉挚情。回忆往事作为一个心理活动其本身又是现实思念之情的表现。此时的诗人已入暮年,多年的隐居生活使他的心态日渐灰冷,加之体弱多病,生活甚是孤寂凄凉。与爱女相别多年,此次因送弟而思女,其情分外真挚。情真是这首诗凄楚动人的根本原因。另外,全诗贯穿着一种回忆和叨诉的深沉语调,对于渲染别思的凄楚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