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
半夜回舟入楚乡,月明山水共苍苍。
孤猿更叫秋风里,不是愁人亦断肠!
袁江,在江西境内,发源于江西萍乡罗霄山,在清江县南与赣江会合。李颍川、刘侍御,生平不详,诗原注说:“时二公留贬在此。”戴叔伦曾游宦江西,诗或作于此时。
这首诗写诗人夜发袁江的情境,兼示对贬谪在这里的李颍川、刘侍御的理解和同情。
起句点袁江夜发,并交代诗人行舟的指向。楚乡,泛指南方。第二句写夜发所见,七个字,囊括了整个空间。“月明山水”是一个主谓结构,“明”在这里作“映照”讲,月光映照着袁江流域的山山水水,山水染上了月的色泽,天地间是一片朦胧的青苍。苍苍,青色,青,是月光的色彩,是冷色,在视觉上,它给人以开阔感,幽邃感,朦胧感。因此,青色所引发的心理效应常常是染上无端哀愁的沉思、追忆和企慕。
山水共月色而苍苍,人情共月色而惆怅,此境此情,已是不堪,怎禁得萧瑟秋风中,更传来声声猿啼!“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不是愁人肠亦断矣,更何况羁臣谪客!
嵇康《声无哀乐论》:“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他认为声以平和为主,无所谓哀乐,但人心感物无常,以哀心去感受声音,无非悲哀而巳。张九龄《听筝》诗:“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但是,这里却从声有哀乐出发,强调孤猿啼侣那使人无愁亦悲的感发力,言外更进一层,有愁之人听此猿啼,其悲凉凄切可想而知。
这种翻迭层深的手法,古代诗词中常常运用,如王表《成德乐》:“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是征人,其悲可知。陆游又从另一角度翻迭,如他的《秋风》诗:“此去三巴路,无猿亦断肠。”有猿,其悲愁更甚可知。诗人把推论放到字面以外,留待读者来作,使他们由于“参与”而受到更强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