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谪往黄州,遇到友人陈慥(字季常),陈向他出示一幅《朱陈嫁娶图》,苏轼为作题画诗二首,此诗为第二首。
朱陈村,宋时属徐州萧县。白居易《朱陈村》诗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此图名为《朱陈嫁娶图》,大概是一幅关于该村婚嫁场面的风俗画。苏轼此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这是一首题画诗,一般说来,题画诗应该紧扣画面景物。但此诗的写法却别开生面。苏轼曾任徐州知州,所以首句亲切地说:“我是朱陈旧使君”。接着又回忆当年下乡劝农,看到朱陈村的明媚春光。这两句虽与图中画面毫无关系,但都是由图而来,而且“杏花村”的美丽景色与嫁娶的欢乐场面也是吻合的。第四句完全是借题发挥,县吏催租,黑夜打门,这与当年“杏花村”的宁静、美丽的景色绝然不同,与画面中的婚嫁场面更是格格不入。然而第三句却巧妙地说“而今风物那堪画”,这样,第四句所写的鸡犬不宁之情景也与此图联系起来了(对立的关系)。所以,此诗虽然完全从题外落笔,对于画面内容一字未及,但它却巧妙地从侧面(前二句)和反面(后二句)烘托、暗示了画面的气氛,竟使人读后恍如见画。
第二,在写此诗的前一年,苏轼遭受了“乌台诗案”的大祸,险些丧命,出狱后即谪往黄州。可是诗人并没有因为那场文字祸而噤若寒蝉,相反,他仍是拈笔如神,嬉笑怒骂。这首诗虽然仅是一首题画小诗,但诗中对当时的赋敛之毒却写得入木三分,这正是苏轼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