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这首诗可能是会昌二年(842)作。这年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云州一带,唐朝廷下令征发许、蔡、汴、滑等六镇兵马,准备抗击。诗所反映的是征发军队时情况。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山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点行,按名册抽丁出征。两句说山东地区今年频繁地征兵,用来对付回鹘入侵,而回鹘铁蹄所到之地,一处处百姓死亡流离,呻吟号哭。“灞水桥边依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灞水是长安东郊的一条河。华表,指灞水桥边作装饰性用的高大柱形石雕。诗人倚着灞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灞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这首诗则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时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诗先写今日情景,然后点出想象中的昔日东巡,通过倒装取得衬跌的效果。但未必是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