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中·清平乐》原文赏析

《刘敏中·清平乐》原文赏析

繁华敢望?自喜清贫状。老屋三间空荡荡,几册闲书架上。客来或问中庵,平生虎穴曾探?隐几悠然不答,窗间笑指山岚。

这是一首“言志”之词,表达了作者自甘清贫的志向和他归隐山林的乐趣。

关于作者的人品,《元史》本传曾给以很高的评价,说他“身不怀币,口不论钱”,是一个难得的“清官”。而他本人的文学创作中,也屡屡提及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如其《励志赋》序文曰:“余读书既冠,殊拙于生理。其于求田问舍之事,辽然不知也。然给养之资日以艰窘,恐以贫乏累其志气,乃作《励志赋》以自勉。”这就是说,他虽生计艰窘,却仍以“志气”自勉,而不愿去“求田问舍”,奔走钻营。又其《沁园春》词中云:“华屋高轩,富贵之心,人皆有之”;但自己则愿学刘伯伦、孟浩然这类隐士高人,虽贫而保持着“高情”。明乎此,再来读他这首《清平乐》,便知它非“为文而造情”的产物,而是一首“夫子自道其志”的作品。

词的开头出一反问:“繁华敢望?”表明自身不贪荣华富贵的态度。接言“自喜清贫状”,又以一“喜”字正面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之志向。底下两句,则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其生活境况与精神境界:一曰“老屋三间空荡荡”,使人如见他家徒四壁、室无长物的“清贫”;二曰“几册闲书架上”,又使人如见其不慕利禄、但嗜读书的“闲适”。合以上四句,一个“环堵萧然”却又“好读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五柳先生”式的人物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下片写法有所变化,主要通过“主”、“客”的问答来申述自己的志趣。“客来或问中庵,平生虎穴曾探”两句,作者假借一位来客的口,提了一个“设问”。其中“虎穴”二字,耐人寻味。按:“虎穴”原指虎之洞穴,借指险地,如常语所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如李白诗“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诗)。这里意谓:中庵先生(刘敏中自号),象您这样一位清贫的老人,平生可曾经历过惊险的人生风波?或者又可理解为:象您现在这样安贫守贱的老头,简直很难想象当年曾在京城探过“虎穴”、闯过风险(暗指与权奸僧格作斗争事)!言外之意是指,当初您那锐气、您那“进必有所匡救”(《元史》本传语)的进取精神,现在到哪去了?对此,词人不作正面回答,却采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引出了下面两句:“隐几悠然不答,窗间笑指山岚。”这样的写法,颇使我们联想到李白的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也就是说,对于上述问题,词人只是隐几(倚着几案)而坐、默而不答;如果要说有所回答的话,那只是笑指窗外的山岚(山间云气),让你自己去体味个中奥妙了。此种“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禅宗式的回答,既富有其思想境界上的神秘意味,又使其文学境界具有了“言外有旨”的含蓄美。从思想境界来说,它把读者从前言的“虎穴”风险引到了“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又一世界”中去——“山岚”两字中,正包含着“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宏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作答》)的隐逸情趣。不过词人在此并不“直说”,却以“隐几”、“笑指”的举动来作暗示;这种“打哑谜”式的回答方式,促人深思,耐人寻味,充分表达了作者“跳出尘世”、“皈依自然”的隐逸情趣,大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意味!从文学境界来说,这两句又塑造了这样一个意境:一位曾经饱经风霜、历经风险的老人,现今却兀然隐几,笑视山间云岚;则其“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宋张孝祥《西江月》)的内心世界,隐然可睹矣。昔人论“境界”,有一种“无言之美”。刘敏中此词的结尾,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思想和文学的“无言”之境界,既写得那么轻松、悠闲,又显得深悠、含蓄,实为高妙之笔。而总观全词,可知这位物质条件相当清贫的老词人,精神生活却是相当富足的——有着架上的“闲书”作伴,又有着山间的云岚可以眺观,他那三间空荡荡的老屋,又“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