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汉雯·满江红》原文赏析
易水怀古
击筑遗墟,觅故垒、尽成陈迹。想当日、停杯西发,壮怀辟易。惨淡徵声歌已杳,潺湲易水寒犹昔。念燕丹、岂乐蹈危机,他无策。
於期颈,空函赤。夫人匕,成虚掷。笑舞阳竖子,何堪争烈。永诀直应毛发竖,密谋何用衣冠白? 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
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北,因战国末期燕太子丹曾在此送别荆轲前去刺杀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而著名。米汉雯的这首《满江红》正是凭吊这一历史事件。
“击筑遗墟,觅故垒,尽成陈迹。”筑,古代一种乐器,用尺敲打而发声,故云“击筑”。据《史记·刺客列传》(下面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出此。),燕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上为荆轲祖饯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这三句说,在当年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废墟上,亭台楼阁已经不可复得,早就成为无法寻觅的陈迹。由眼前荒颓的遗迹,不由得使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想当日、停杯西发,壮怀辟易。”荆轲知道自己此行不管成败如何,都难得生还,但他仍然慷慨前去,“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词即此而言,说他当时罢宴西行(秦国在燕国的西方,故云“西发”),壮怀激烈,威武昂扬的雄姿,令人惊惧退避,不敢仰视。但是,这个悲壮的场面更是历史上的一瞬间,也早已过去了。接着,词人再转笔写易水送别处的凄凉景象和他的悲怆感受。“惨淡徵声歌已杳,潺湲易水寒犹昔。”上句用上文所引“为变徵之声”的意思,徵声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声中激烈高亢的声调。下句则用荆轲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句意。两句意谓当时惨淡悲壮的歌声已经听不到了,但易水潺湲,仍然象那时一样的寒冽。笔墨间流露出作者的怆然之感。作为历史的一幕,易水送别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但词人想到,燕丹何以会有此举,要施行刺客的办法呢?他评论说:“念燕丹、岂乐蹈危机,他无策。”用刺客行刺政敌,本是一个下策,想来燕丹哪里会乐意采用这种冒险的行动呢? 一定是因为秦、燕双方,强弱悬殊,除了派遣刺客,别无其他办法的缘故。“蹈危机”,“他无策”云云,已经明道出行刺的失败,使词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展开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具体评论。
下片叙写荆轲行刺的悲惨结果,并主要阐述词人对此事的看法、态度。“於期颈,空函赤。夫人匕,成虚掷。”於期,樊於期(wū ji),原为秦将,因得罪秦王政而逃亡于燕,秦王以千金购其头。荆轲为接近秦王而行刺,在入秦前,亲自说服於期唯要他自刎,荆轲用盒子(函)装着他的头,带到秦国,献给秦王。夫人,人名,姓徐。徐夫人是赵国的匕首收藏家,燕太子丹求得了其匕首,荆轲即用这把匕首刺秦王的,可惜没有刺中,他却被秦王负剑杀死。这两句是说,荆轲以匕首刺秦王未能成功,樊於期的鲜血白流了,徐夫人锋利的匕首也徒然投掷了。词语之间,词人感到非常惋惜。但成败并不是论英雄的唯一标准。荆轲行刺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名千古流芳,壮烈的豪举赢得了历来人们崇高的敬意。“笑舞阳竖子,何堪争烈。”舞阳,秦舞阳,燕国勇士,他随同荆轲入秦,荆轲捧樊於期的头函,舞阳捧地图匣子,以次进咸阳宫。到了台阶上,舞阳胆怯害怕,吓得脸变了色,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故词中詈之为“竖子”,是卑贱之人,嘲笑他根本不能和荆轲比高下。这其实是换一个角度,以舞阳反衬荆轲,赞扬他的勇武和节义。“永诀直应毛发竖,密谋何用衣冠白?”荆轲入秦,决无生还的可能,故说易水送别是“永诀”。直应,本应,就应当如此。毛发竖,头发竖立。临别时,荆轲唱了《易水歌》以后,“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上句说,这是一场生死诀别,毛发直立,悲愤凄怆本是应当的。密谋,指燕丹派荆轲刺秦王是一件秘密的事情。但荆轲行前,却举行了送别仪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样无疑会泄密,所以,词中说“何用”,何以要这样呢?下句则说,既然这是一件秘密事,就应该衔悲忍痛,不要做可以暴露问题的任何举动,而穿着白色的丧服来送行无异于泄密。两句一从情理上说,一从事理说,有同情,有批评,评说甚有道理。煞尾,作者再发感慨。“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一般,一样、同样。沙中客,指张良。他为了替韩国报仇,乘秦始皇东游时,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中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事未成功(参《史记·留侯列传》)。此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后,较荆轲事为晚。词人对荆轲和张良不畏强暴,行刺秦王的壮举极表赞赏。可惜,虽然他们很有志气,但都没有成功。作者为他们发出深长的浩叹。
这首词凭吊荆轲刺秦王的史迹,赞扬他高尚的节义,同时慨叹他疏于剑术,未能奏功。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 一是追忆史事与评论其成败得失相结合。不仅对荆轲,对这一历史事件中一系列有关的人和事都作了中肯的评说。词人认为燕丹派荆轲行刺秦王,是“蹈危机”,没有其他良策才干这种冒险事的,表明他对战国末期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他还认为,由于荆轲的失败,樊於期白白送了脑袋,徐夫人宝贵的匕首也白丢了,表达了十分惋惜怅恨之情。对于秦舞阳临敌畏惧,则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和鄙视。词中还对燕丹及宾客送别荆轲,表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件秘事,不应当这样做。这些,都给本词增添了史论的特色,说明作者有一定的史识。二是随着作者对史事的评述,给词带来了明显的唱叹有致,感慨淋漓的抒情色彩。这一方面表现在词中的领字,如“想”、“念”、“笑” “叹”等,都有强烈的爱憎感情;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词中许多虚字的运用上,如“尽”、“已”、“犹”、“岂”、“空”、“虚”、“何堪”、“何用”等,也都具有作者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些,使得词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