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摸鱼儿》原文赏析
渐黄昏、楚魂愁断,啼鹃早又相唤。芳心欲寄天涯路,无奈水遥山远。春过半,看丝影花痕,罥尽青苔院。好春一片,只付与轻狂,蜂儿蝶子,吹送午尘暗。关山客,漫说归期易算。知他多少凄怨?不曾真个东风妒,已是燕残莺懒。春晼晚,怕花雨朝来,一霎方塘满。嫣红谁伴?尽倚遍回阑,暮云过尽,空有泪如霰。
这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词,但细品之余,则又发现全词蕴藉深幽,别有寄寓。
上片开首二句,描绘了黄昏时分思妇独守闺楼苦苦相思的情景,绝妙的是,作者笔触并未直写思妇,而是通过“楚魂”、“啼鹃”的鸣叫,折射出思妇肠断、烦恼的心态,构成凄幽,寂寞的氛围。“楚魂”为鸟名,相传战国时楚怀王为秦所囚,死后魂化为鸟。接下去两句为思妇自吐心绪,她时刻想把爱恋相思之心告诉远在天涯的行人,但对千山万水的阻隔只能徒唤奈何。下二句写春色将尽,思妇睹物倍感失望。丝为影,花留痕,已把春色残落勾勒出来,可更妙是一“罥”(即“挂”)字,柳丝花朵原应勃勃生长于树头茎上,但如今却轻挂院内,零落之状,更显真切。以下“好春一片”三句,思妇情感已由感叹转为怨恨:大好春光,白白给轻狂的蜂儿、蝴蝶占尽,搅得天昏地暗。清人谭献认为这首词“风刺隐然”(《箧中词》),此处露出端倪。作者借思妇之怨,暗刺社会昏暗、庸人当道的现实,发泄了不满。从全词看,上片重在表现思妇对春景残落的感伤,微透出作者深感世事维艰、一生愿望难酬的隐曲,下片则意在表露一种顾影自怜的失落感。
换头三句,思妇怨恨之情由景及人,从春残之叹,转为对旅人之怨。“关山客”即思妇心中之旅人。这里出现一个跳跃,思妇魂飞万里,将自己幻化成另一人,告诉旅人,再不要空说归期不远、屈指可数了,你可知道独守空楼的她(“他”即“她”)为了等待这归期吞咽了多少凄凉和苦楚。当然,这一时空变化只是思妇意识流动的短暂跳跃,下二句却又把思妇从想象时空拉回到现实中。难道真是东风妒忌春色,摧得春暮.燕去、莺不鸣吗?此处点化“妒花女”一典,甚是绝妙。据说古代有武阳女,因妒忌丈夫赞美桃花,取刀砍树,“摧折其华”(《太平御览》)。作者将东风拟人化为妒花女.形象逼真、生动。这两句为反问句式,看似突兀,实则暗含寓意。作者身为小官吏,一生失意,他似乎想否定这悲剧的原因是现实生活造成的,但是否定式的反问.却更肯定了这一悲剧正是现实生活造成的。再下面几句,写的是天色晚暮.思妇担心急雨骤来、花落缤纷、飘散池塘、无人相伴的感受。以对花的感受来表现人物心理,一向为诗人所借重,杜甫就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这里则通过思妇对花落无伴的敏感,刻画出顾影自怜的情状。“晼晚”指太阳将落光景,比喻年老,《楚辞·哀时命》有“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句。词至此。点出旨意,作者借春花飘零无伴所引起的幽怨寄托自己日近年暮、凄楚寂寞的失落感。最后三句收结全词,此时暮云渐隐,万物笼罩在黑暗中,思妇倚栏久许,极度伤心,泪如雨下。“霰”指雨雪加交,此处形容落泪。在暮色悲凉、春寒袭人的景况中,思妇的声声呜咽正折射出作者绝望、悲愤的心绪。
这首词的表层意象是思妇伤春怀人,深层意蕴则是作者不满世道黑暗,吐露出老来凄凉的失落心情,情调缠绵、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