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前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欄干头。

欄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在歌唱青春恋情的六朝民歌中,《西洲曲》以其情调的婉转缠绵、表现手法的曲折回环而为人们吟诵不绝,具有扣人心弦的永久魅力。

这首诗的作者问题,历来有不同说法。陈朝徐陵《玉台新咏》编属江淹名下,但宋本不载;清沈德潜《古诗源》题作梁武帝作品,但题下又注“一作晋辞”。从诗中表露感情的纯真、以及浓郁的江南水乡生活气息来看,《西洲曲》可能原是民间歌辞,后来经过文人的修饰,所以词句工巧,语言洗炼。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二《杂曲歌辞》收作“古辞”,不无根据。就诗中所描绘的背景来看,这首诗的产生地域当是江南水乡。从五言四句为基本形式的晋代子夜歌开始,发展到《西洲曲》的联接八个五言四句,无疑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新进展,推测这首诗产生于齐梁时代的说法较为近实。

诗中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全诗是一位年轻女子的口吻;娓娓诉说自己怀念情郎的深挚之情,生动美好,如同一曲宛转迷人的情歌。《西洲曲》所以产生令人心醉神摇的效果,首先就在于描写女子内心感情的活动细腻入微。一开始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二句,就从忆梅而欲下西洲,折梅而要寄江北,引人深思,诱人联想:梅花的西洲当是她与情人欢晤的所在,西洲的梅花正是定情的见证。忆梅,就是忆人;寄梅,也就是寄情。《诗经·郑风·溱洧》: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屈原的《九歌·湘君》: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 《湘夫人》: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山鬼》: “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采赠花草以结恩情,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陆凯折梅寄赠范晔就是人们熟知的事例。梅花吐露了春天的气息,长期感情压抑的女子也因此而怦然心动,引起内心感情的动荡,重新唤起青春恋情的思念和追求。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子成熟时呈现的红色,鲜嫩秀美;雏鸦的羽毛、乌亮闪光。身着杏红色的单衫,梳理乌亮的鬓发,色彩鲜明,衬示出苗条的身材,艳丽的容颜,焕发出青春的光芒。为了追回那难忘的恋情,她着意修饰,精心打扮,内心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相会在何时?相逢在何处?说划桨荡舟才能到达,表明分隔双方的还有流水茫茫,道阻且长。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截断青年男女互通情愫的又何止是流水!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时已黄昏,是机会已经失去,西洲没有去成,惯于单栖的伯劳鸟往来穿飞,急于寻找归宿之处,这与失落爱情而凄惶不安的女子何其相似!黯淡的黄昏色调,高大浓密的树影,晚风吹动乌桕树的簌簌响声,加上一两声伯劳鸟凄凉的鸣叫,弥漫着浓重的寂寞气氛,巧妙地衬染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心情。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紧承上面的鸟树描写,进一步写由树到门,再由门到人,场景递连、变换;人物的出现,也是先露出女子头上用碧玉镶嵌的翠钿,然后才显出全身。以小小的一扇门为中心,门前、门中,开门、出门,通过空间的移转,人物行动的变化,生动地反映出女主人公的等待、期望、焦急的复杂心理状态。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莲,也就是怜;莲,一称“芙蓉”,暗喻夫容。采莲、寻莲、置莲,其实就是追求爱情。初秋的莲花高出人头,亭亭摇曳。绿衣红颜,令人眷恋。莲子青青如水,它是即将成熟的标志,虽然现在充满了苦涩,但未来也许是甜蜜的。纯真、热烈的多情女子的心,多么象嫩嫩的莲心,永远是那样鲜红透亮!可情郎的心能这样吗?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欄干头。”古代传说鸿雁传书,秋天,鸿雁南飞,江南的女子,盼望鸿雁能捎来江北情郎的音信。然而,鸿雁成群地聚集于西洲之上,却只见飞雁不见人,只能登楼远望,虽然望而不见,但仍不忍离开,整天徘徊于欄干边上,写尽盼望、等待之情。从春秋(实即四季)相思过渡到“尽日”的日夜相思,引发以下一大段文字。

“欄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对“尽日”句是补充描写,字面上不写倚欄眺远,却以玉手垂欄的局部特写映现出女子的身影姿态;不明言倚欄时间之久,而只以十二曲的欄干曲折悠长加以衬示,含意深细。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夜晚之时,依旧卷帘遥望,只见秋空高远,如同大海一样的宽广,在心情摇漾不定的女子眼中,海水般的秋夜天空似乎也在摇晃。而相思梦也如海水般的秋夜天空一样的寥廓、空远、漂渺、茫茫无边,悠悠无尽。尽管“郎不至”,也望不见,痴情的女子仍无怨恨,却设想情郎也在为相思而愁苦!因而她祝愿: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色彩缤纷的西洲恋情,使她魂牵梦萦,现实的分隔无法相聚,只能“忆梅”、 “弄莲”,其实这种空忆、抚念也是梦,只有梦才是自由的,甜蜜的,反过来表明,现在的拘禁森严,才逼使人追求缥缈的梦。

这首诗所以使人心醉神摇,还在于诗中水乡风光的出色烘染。“两桨桥头渡”的江边,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的村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江南画面, “鸿飞满西洲”的水国秋光,把那杏红单衫、鸦雏双鬓的江南少女的形象衬映得分外出色。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更是一幅着色绝妙的江楼夜望图:一角是卷帘人凭窗伫立的剪影,而弥漫于大半画面的则是茫茫江水,渺渺霜天,在夜色的笼罩下融为一色,绿绿的,寥廓、空渺、广远,煞似大海,但毕竟不是真的海,所以绿也就成了“空绿”。为什么会摇,也许是帘子的摇曳,也许是江水的摇荡,更也许是女子心魂的摇漾,所以无水亦有摇晃之感,她的相思梦也如海水一样的悠悠、茫茫、空灵、渺远,缠绵的爱情融和着人生的惆怅,令人沉醉,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通篇采用接字钩句,形成连锁式结构,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节奏和韵律感。钟惺《古诗归》说这首诗“声情摇曳而纡回”。沈德潜《古诗源》则称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 情味愈出”。全诗四句一组,其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为二句一转韵,其余都是四句一转韵。再加上诗的首尾和中间,四次点到“西洲”: “忆梅下西洲”,“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 “吹梦到西洲”,更使全诗贯串成一个整体。诗中多处使用接字钩句,如“风吹乌桕树”句下,紧接以“树下即门前”的“树下”接住上句,同时用“门前”钩起下面的“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三句,等等。尽管全诗形式上似是几首五言绝句组成,但这种连锁式结构使全诗一气呵成,连绵不绝,流畅自然。在南朝民歌中,《西洲曲》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