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方。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是妻子思念充当远戍征夫的丈夫,怨其日久不归的爱情诗。诗中多处远用比兴和连珠格的艺术手法,充分显示出民间诗歌的风格特点。

关于诗题:秦汉时经常发生战乱,征夫远戍长城,最感痛苦;又长城下有泉窟,征人至此可以饮马,后来便逐渐把“饮马长城窟”作为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一种代称。于是妇人思夫,便作是行。

“青青”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也喻含着对于征人的怀念。 “绵绵”,连绵不断貌,这里既用以状物——草色青青,连绵不绝一直伸向很远很远的远方,也用以抒情——由草的绵绵引出了思的绵绵。起首就开宗明义,含蓄地表达了对于征夫的既深且长的思恋。 “远道”二句:表现了这位诗人——思夫之妇的无可奈何的思绪:远方的亲人只苦苦地思念他,他也不回不来,只好在梦中相见了,幸喜昨夜(即诗中的“宿昔”)梦见了他。“梦见”二句:紧接上二句,说虽然梦见人在我身边,但是忽然梦醒,理智告诉我,亲人们在远方异乡。这里,思恋之情更加溢于言表。 “他乡”二句:承袭前二句,进一步描摹诗人的思恋之苦,亲人同自己既然处于遥远的两地,不得相见,就只好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了。 “枯桑”四句:前两句以桑海作比——枯桑尽管没有叶,也不会感觉不到风的吹拂,海水尽管不结冰,也不会感觉不到天的寒冷——来表现自己的孤苦心境:纵使丈夫感情淡薄,也不至于不想到我的凄楚和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后两句用有的征人已经归来以进一步反衬自己的孤寂与不满:别人回家只顾与自己的亲人欢聚(即诗中的“自媚” 媚,爱也),谁还肯同我说几句话以慰问我的孤独呢!

这首诗从“青青”句开始,到“谁肯”句止,共十二句为一段,着重描写妇人对于远征丈夫的如同绵绵青草般的悠悠思念。前八句每以上一句句末之词用于下一句的句首,这种形式旧称“顶真体”,也叫“联珠格”,是民间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格式用在这里,从语势上就给人以首尾衔接、联绵不绝之感,正好与诗的主旨与境界相吻合,从而收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功效。

从“呼儿”句起,到“下言”句止,为这首诗的另一段,表现了收读征人来信后的情状和心愫。 “双鲤鱼”,指存放书信的函,通常用两片木板制成,一底一盖,刻成鱼的形状,把书信夹在里面,便于携带。 “长跪”,指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同今天的双膝跪地相似。长跪则表示敬重之意。“儿”,指家里年轻的僮仆。这八句诗是说:得知远方来客带来丈夫的书信,急忙命仆开函取信,自己则以敬重的心情长跪拜读。然而丈夫的信上仅有简短的几句话,不过是叮嘱要努力加餐饭,保重身体,以慰彼此经常的思念之情而已。这里,诗人流露出一种更为刻骨铭心的无可奈何的思绪,因为征夫并未言明自己最想知道的他究竟何时归来的信息。所以,丈夫远方的来信,并未稀释妻子的怀恋之情,反而更觉征夫归期茫茫,越发增添了自己的几分凄苦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后八句里依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呼儿烹鲤鱼”句,一个“烹”字用得既形象又含蓄,可谓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