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于义熙四年戊申(408年)由山南之上京,遭逢火灾, 移居到南村。宋代李公焕有一本《笺注陶渊明集》,在《戊申岁六月遇火》一诗下注云: “按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火灾),越后年,徙居于南里之南村。”据此,移居大约在义熙六年庚戌(410年),诗人时年46岁。
二诗写于移居后不久。其主要内容是写迁居南村后喜得佳邻,与同志之士过从交往之乐。南村,在江西浔阳城下。
第一首起于移居之前,写他很早就有移居南村的想法但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风水好: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诗歌重点在写结邻,却反笔扑起,从非为其宅写起,可见陶公用笔平淡中有曲折。三、四句“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才说到欲居南村的真正原因:是听说那里有许多心性素朴、淡泊宁静之士,自己乐意与他们朝夕共处。素心人,据李公焕注,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等。所谓“数晨夕”,实即是说过日子,但着一“数”字要形象得多,意思也丰满得多:屈指互数,见关系之密切。 “数”从前之晨夕,如何度过; “数”今后之晨夕,作何生活。五、六二句说移居南村的愿望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终于实现,“兹役”,即指移居这件事。“怀此颇有年”是总结前四句,说的都是想法; “今日从兹役”才是实写移居。
以下六句紧接着写移居以后的情况: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是承非为其宅说新居房屋不必求宽敞,只要能遮蔽一张床席也就可以了。敝庐,破旧的房屋,此指新居。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则是承“素心人”和“数晨夕”,说邻居们经常来访,在一起高谈阔论。谈在昔,议论往事,世事不入口也。邻曲,即邻居。作者有一首《与殷晋安别》诗,其中说: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景仁)即为邻曲之一。
全诗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作收。意思是说和邻居们一起共同欣赏好文章,剖析其中疑难的文义。二句包涵着多层含义:非奇文不足以供欣赏,而既然欣之赏之,说明必有深切的体会,此为其一。非真正读书、认真思索者不会提出疑义,更不能析解蓄疑,此为其二。而村居析疑、抗言谈论,又说明陶渊明和他的友邻们不是优游笑傲之徒,而是一批有头脑、有见解的人物,此为其三。如此辩难析理,可见陶公并非真的不求甚解,只不过不去纠缠细节,不搞穿凿附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