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庾信早年在南朝梁作官,梁元帝时出使北朝西魏,接着西魏灭梁,因他文学上有成就而被留在西魏作官。然后又被北周所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标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仍对南方故国充满了强烈的思念之情。《梅花》写于北方,在寻梅不得的描叙之中,寄慨于南国冬暖而北国春寒,当年腊月梅花已经开尽,而今入春已晚,梅花却还未开放。诗歌通过白描和铺叙,以故时故国之暖,衬托了此时此地之寒。同时,诗人想象梅花应该开放,而实际却没有开放;他想象时令已到春季,天气不应该如此寒冷,但实际却十分寒冷,真正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因此后悔出门时没有作好思想准备,穿的衣服太单薄,白白挨冻了。诗歌写得清新、自然,没有雕饰,只是从梅树开花的早晚,来说天气的寒暖。在这南北、今昔、寒暖的对比之中,抒发了对南朝往事的怀念,也隐含着对现实人生的某种不如意和失望情绪。沈德潜赞美此诗“咏梅,清高越俗”,是因为作者取梅之神而不只取形;批评“后人愈刻画,愈觉粘滞”,是因为“古人取神,后人取形也”(《古诗源》)。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当年,往年,指在南朝的时候;腊月半,农历十二月中旬;阑,将尽;梅花阑,梅花已开到末了,快落尽了。诗人踏雪寻梅,不从现时入笔,而从“当年”写起,是因为当年的情况,给诗人提供了生活经验,诗人正是从过去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作出此时寻梅的决定的。他说,当年在南方的时候,一到农历十二月中旬,我就感觉梅花已将开尽,快落完了。因此,我才“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北方的梅花虽然比南方开得晚,但是我仍然不相信,今年入春这么久了还不开放,所以就同大家一起,来到雪地里寻找梅花看。
然而,事实又怎样呢?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事实上没有看到梅花,主观上却又“不信”它不开,在客观事实与主观想象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就动手去攀弄梅树的枝条,希望看出个究竟来。攀弄树枝,把梅树摇动了起来,那梅树上挂结的冰凌纷纷地掉落下来;树枝伸向高处,攀枝的手高举在衣袖之外,分外寒冷。攀枝寻梅而不得,没有找到梅花,却更加感觉到天气的寒冷了。 “悬冰落”、 “出手寒”,就是以对仗的形式,前映后衬地描写了诗人对春寒景象的观察和感觉的。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诗人说,早知道寻不到梅花,甚至连春天也还没有来,天气还那么冷,我就该多穿衣服;现在,我真后悔穿的衣服太单薄,白白挨冻了。现实是严酷的,想象被证明是错误的,踏雪寻梅不见花,春寒悔不多穿衣,诗人既怀恋旧时南国的梅花,又惋惜此时此地寻梅不得,似乎感到现实人生中的某种不如意和失望情绪。但诗歌写得轻快,明丽,活泼,有趣,从某种程度上宣泄和冲淡了这种不愉快情绪,甚至有化忧为喜的意味。正好象有人经历了一件小小不愉快的事情,事后又只把它当作是自嘲或说笑的材料,来向别人津津乐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