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东西门行|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至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渊,猛虎步高岗。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却东西门行》,乐府歌曲名。本诗通过对长年征战在外的老战士强烈思乡之情的描述,反映了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战争,在曹操一生政治活动中占着极大比重。从30岁拜骑都尉,随皇甫嵩、朱镇压黄巾起义开始,至死也没有说离过军事活动。因此,他深知出征战士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的心理。《苦寒行》写征夫们艰苦的军旅生活,本就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征夫们深沉的思归情怀。

“自古知兵非好战”,曹操自己统兵打仗, 他说是“不得已也”,因此他能够体恤战士和老百姓的心愿。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218年),64岁的曹操曾颁行《赡给灾民令》,其中说: “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自然灾害、战争给老百姓造成的祸害,都使他深感忧伤。 “令”中的“忧”和诗中的愁,正是一脉相通的。

全诗共写了四层意思。 “鸿雁出塞北”到“春日复北翔”六句,描写生在长城以北的大雁,随着季节变化而作或南或北的“万里”迁徒的情景;而大雁正是勾起人们乡情的东西。 “田中有转蓬”到“万岁不相当”四句,艺术构思同前六句相似,也是因物起兴,用离开原根随秋风飘荡、永远难和故根结合的飞蓬,来比喻人远离故土,飘泊不定,命运难卜。经过“鸿雁”、 “转蓬”两层比喻的铺垫,非常自然而确切地引出了征夫无限的乡愁。 “奈何此征夫”到“何时反故乡”六句,形象而具体地描写了常年征战在外的战士,过着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艰苦生活,现在又行将老矣,他从内心发出了“何时反故乡”的质问,也是一句变相的抗议!最后四句仍然运用比喻和联想来深化乡愁,并说明思念故乡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连龙、虎、狐狸都不离开故地,作为有思想感情的人,怎么能够不眷恋自己生长的家乡呢?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比喻十分丰富和贴切。可以说全诗基本上是由比喻构成的,但因引用的事物:鸿雁、飞蓬、龙、虎、狐狸,情况各不相同,比喻的内容和角度也不一样,完全没有过量、或重复、雷同的感觉,只显出比喻的多采多姿,使全诗具有反复咏叹,难以自已的民歌风味。诗的主题本是写征夫乡思的,但整个二十句中,真正写征夫的却只有六句,不过,由于这些比喻都是围绕物与故土关系这一中心点来写的,因此产生了不写征夫却处处见思乡如渴的征夫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