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巴歌|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绵州巴歌

豆子山,打瓦鼓。

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这首民歌见于宋代释普济(一作慧明)所撰《五灯会元·卷十九》。它自隋代流传到今天,仍使人读了便十分喜爱。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四川绵州(今绵阳县)一带瀑布的壮观;其中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祖国河山的热烈赞美。

“豆子山”,在今四川绵阳县。 “瓦鼓”是一种陶制乐器,这开头两句,是形容瀑布的声音象敲瓦鼓那样响。“扬平山”,也在绵阳附近,但位置不详。 “撒白雨”,是形容瀑布冲击山石,水花四溅,如下细雨。上面两句写声,这两句状色。有声有色,所以气势雄伟。人从下雨联想起龙的神话(古代神话说龙从天上过时会下雨),又从敲瓦鼓联想起婚嫁时的奏乐场面,因此设想是谁在“取(同娶)龙女”了。然后他进一步联想起龙女需要嫁衣,便把瀑布想象成龙女织的白绢。 “二丈五”,是形容绢的长度,即瀑布的高度。末两句,指明瀑布水分成两股,一股流入罗江(旧县治在今四川绵阳和德阳之间)境内,一股流入玄武(今四川中江县)境内。

这首民歌在形式上很近似儿歌。它节奏轻快,语言简短,比喻具体,音韵浏亮。虽然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幅度较大,但想象奇妙,承转自如,给读者以无比欢快的感觉。如歌中的龙女能织娟,说明即使在劳动人民的神话中,也赋予神以爱劳动的朴素品质。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感情渲染龙女出嫁的热闹画面,以绘声绘色地形容瀑布的雄奇和美丽。

整首歌都活似脱口成诵,毫无雕琢痕迹。它在质朴的形式中,竟藏着一个幽美、神奇的境界。因此,无怪乎使审美者觉得它妙趣横生和诗意盎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