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
由于李白很早就立下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志向,决心要“济苍生”、“安黎元”。所以他来到永王幕府以后兴奋异常,“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以为从此便可以一展雄才,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
我们知道,诗人平时自视很高。乐毅、谢安、鲁仲连等是他追慕的理想人物,他常常用他们的事迹来自勉。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更胜一筹。如果说东晋谢安的谈笑对奕指挥破秦军还只是沉着冷静的一种表现的话,那么我们的诗人则是稳操胜券,“指挥戎虏坐琼筵”,在指挥时则已经坐在庆功筵上了。而且,“试借君王玉马鞭”的一“试”一“借”,其倜傥豪迈之举,比齐倜傥生鲁仲连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无怪后人称评他的诗常常“起是奇语”(吴昌祺语),“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谢榛语)。
李白诗之中有一名句是“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而现在诗人又写到“南风一扫胡尘静”。这里的两个“南风”,是否含义有相似之处呢?是的,因为古人以南风为滋养万物之风,能带来吉祥。但诗人在这首诗中却还有另一层意思,这就是永王的军队当时是在南方,而叛乱的胡贼则是来自北方。这样,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的进程,不仅形象,而且表现出了必胜的信念。
那么,诗人对东巡这一事件寄予如此厚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出将入相吗?显然不是,这在他同期所作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那么,他是象后来的一些统治阶级御用文人所指责的那样,是去帮永王和玄宗或肃宗争天下吗?也不是。他是为了“西入长安到日边”。古人把日作为皇帝的象征,而这日又在长安,显然,李白并没有把永王看作当时的皇帝。而是要陪伴永王在一起平定叛乱后到长安京城内向皇上告捷。由这一点,也可看出诗人在李璘兵败后受牵连而系狱和流放是冤枉的。尽管他为王权效力表明了他的阶级局限,但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象《永王东巡歌》这样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十分真实地塑造了一个伟大诗人的自我形象,写出了李白自己的非常真实的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