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原文与赏析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唐朝科举要考诗,试官出的诗歌叫“试帖诗”,由朝廷现定格式,限用官韵。中唐以前,至少要写四韵八句,中唐以后,则规定为六韵。试帖诗有如后来的八股文,大都没有价值,早已不复留传。祖咏这首诗也是试帖诗,却独能留传至今,为人称道,这是极耐人寻味的。

据《唐诗纪事》载,祖咏在长安应考时,只写两韵四句就交卷了。诗官认为不合格,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都完了。祖咏这首试帖诗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望终南山得到的总印象:秀。终南山在长安南,诗人看到的是北侧(山北侧背阳,故曰“阴”)。此时山上尚有余雪,时令大约在冬末,暖气微侵,严寒犹厉,一个“秀”字,点出了终南山凌寒屹立的神采。第二句,则紧扣诗题,把首句的秀字具象了。为何不是“积雪堆满山”呢? 因为是“余雪”。山腰以下的积雪当已消融,只有山巅高寒积雪尚存,终南山高耸入云,因而所见只能是“积雪浮云端”了。这句诗不仅扣住了“余雪”二字,特别着一“浮”字,写出了山之高峻,同时又描绘出山顶积雪空灵轻盈之状,秀美无比。诗人观察景物之细之准,遣词用字的功夫之深,亦由此可见。仅此二句,诗人已经把“终南望余雪”五字都写到了,但“余”字尚未写尽,诗人便在后两句中尽情发挥“余”字后劲。第三句写雪后天晴,云破日出,树林顶端洒满了明亮的阳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补写了“余雪”的原因:天晴(“霁”)。同时用明亮的色彩与云端的白雪映衬,更增添了终南山的“秀”色。第四句,则由视觉写到感觉,写出了“余雪”造成的后果:“增暮寒”。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积雪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特别是到了傍晚,日落西山,天气会更觉寒冷,身在城中的诗人自然要觉得“增暮寒”了。写到这里,“终南余雪”的秀色不仅尽呈眼前,而且积雪融化所产生的寒气也凛凛然侵人,的确意思都写完了。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尽而止,绝不画蛇添足,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假苦祖咏也同其他举子一样,为中举硬要拼凑四韵八句或六韵十二句,今天我们就读不到这首美妙的诗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