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散文赋《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唐]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11)。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12),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13),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14),以效兹丘之下(15)。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16),瀯瀯之声与耳谋(17),悠然而虚者与神谋(18),渊然而静者与心谋(19)。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20),虽古好事之士(21),或未能至焉。

噫!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22),则贵游之士争买者(23),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24),贾四百(25),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26)?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②据《始得西山宴游记》,得西山遮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九月二十八日。是年九月小,后八日,为十月初七。③寻,沿着。道,用作动词,行走之意。步,唐时营造尺(一尺合0.三二公尺)五尺为一步。④湍,急流。浚,深。鱼梁,阻水的堰,用土石砌成,中留缺口,用竹笱拦住,以便捕鱼。⑤偃蹇(yan jian演简),高耸的样子。负土而出,顶着土耸出来。⑥嵚(qin钦)然,倾侧的样子。相累,重叠堆积。⑦冲然,向前突起的样子。角列,争着挤入前面的行列。角,较量,竞争。列,行列,队伍。⑧罴(pi皮),人熊。⑨笼,装进袖子里。⑩货而不售,标价出卖却卖不出去。货,出卖。售,卖出。(11)售,此处意为“买”。(12)李深源、元克己,作者的朋友,当时也同被贬居永州。(13)嘉木,美好的树木。(14)举,都。熙熙然,和乐的样子。回巧献技,运用智巧,表演技艺。回,运转。献,表现。巧、技,同义互文。(15)效,呈献。(16)清泠(ling灵),清凉明爽。谋,本为“商量”之意,这里引申为“接触”。(17)瀯(ying营)瀯,水流声。(18)悠然而虚,悠远空阔的境界。神,精神。(19)渊然而静,深沉宁静的境界。(20)不匝(za扎)旬,不满十天。匝,周,遍。得异地者二,买到钴鉧潭上和潭西小丘两处胜地。(21)好(hao耗)事,喜欢多事。这里指喜爱风景。(22)沣(feng丰),水名,流经今西安市西北。周文王于沣水西岸建丰京。镐,地名。周武王于沣水东岸建镐京,在今西安市西南。鄠(hu户),县名,今陕西户县,在今西安市西南。杜,杜曲,地名,在今西安市南。以上四处都在唐代都城长安附近,当时豪门贵族多居住在这些地区。(23)贵游之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24)陋之,以为小丘很简陋,看不起它。(25)贾,同“价”。(26)遭,遭际,遇合。

〔分析〕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题为“小丘”,一开始却先交代钴鉧潭的具体位置,以及发现潭的时间,补前篇所未及,很自然地体现了本文与前篇既连贯又彼此独立的关系。小丘下面是“当湍而浚”的鱼梁,与后文的溪流和潺潺水声遥相呼应;小丘上面“生竹树”,则与后文的草、木、竹,或去或留,铲刈焚烧,先后关照。这两句看似无关紧要,实则都为伏笔,作者是一个字也不肯虚设的。

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通过“负土而出”的“负”字和“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使我们仿佛眼看着这些石头一个个拼足气力顶开土壤冒了出来。真正把石头写活了! 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也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那些向下倾侧的石头,以“牛马之饮于溪”来比喻,用“相累”二字来形容,如见成群的牛马,此推彼拥,向丘下奔去;那些向上直冲的石头,以“熊罴之登于山”来比喻,用“角列”二字来形容,如见众多的熊罴,你挤我撞,向丘顶攀援。章士钊评此为“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作者写丘的“小”,小到“不能一亩”,已足够说明问题,然而太实,也就太平淡,于是运用艺术上的夸张,接加一句“可以笼而有之”。虽然谁都知道,不要说一亩,就是一分、一厘,也是绝对装不进袖子里去的;但正是作者这种有意识的夸张,我们反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小丘的“小”,小得玲珑可爱。苏东坡“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文登蓬莱阁下石壁……作诗遗垂慈堂老人》),恐怕也是由此得到启发的吧!

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理应受到主人的重视,游客的赏识,想不到,它竟是主人的“弃地”! “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还“连岁不能售”。几句问答,数层转折,充分显示了小丘的可怜,震动了作者那颗富于情感的心,激起了他的同情和不平,(是巧合吗?那主人偏偏姓“唐”!)他不忍看小丘继续这样被弃置下去。“怜”是“售之”的思想基础,这个“怜”字,为结尾的感慨作了铺垫。

得到了小丘,立刻动手整治。一个“即”字,显出毫不犹豫的坚决态度。可以想像,作者在观察小丘的时候,已经对碍眼妨步的秽草恶木由衷厌恶;但是,小丘不是他的,他无可奈何。而当他一旦成为小丘的主人,便迫不及待地立即拿起工具,铲的铲,割的割,砍的砍,还不满足,竟至“烈火而焚之”,深恶痛绝,去除务尽。引人深思的是,他所痛恨的仅仅是自然界的秽草恶木吗?当然不是。这与杜甫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寄严郑公》),“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仇”(《除草》),可谓异曲同工,后先辉映。他们都是在借草木松竹来表现自己毫不妥协的精神,抒发自己那实现不了的政治抱负。可以设想,如果作者能掌握政治权力,他必将一如既往地把那些推行苛政、盘剥人民、迫害忠良的宦官、军阀、贪官污吏像秽草恶木一样统统清除干净。然而,他手中只有这个小丘! 当铲刈焚烧之后,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的眼前,小丘重新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此时作者心中的痛快,大概也不亚于永贞革新期间的禁宫市、豁赋税、惩奸臣吧! 六朝的山水小品以写景明丽见长,固然脍炙人口,但比之写景中兼有炽烈情感的《永州八记》来,自有上下床之别。这恐怕也是《永州八记》之所以能传诵千古的主要原因。

树木石之外,没有更多的景物可写,换了一般的文人,也可能就此止笔。作者则不然,他先拓开一步,放眼而望,把四周上下的风光都纳入小丘的范围。向上看,高山环绕,白云飘浮;向下看,溪水流漾,鸟兽遨游。这些又都是立足于小丘,与登高望远的辽旷开阔气象完全不同,用笔极有斟酌。然后他再深入一步,从外在的欣赏进到内心的感受。枕席而卧,耳目所接,清泠之景,潺潺之声,是天籁,是化工。 这时候连人也融化在自然之中,万念俱泯,身心两忘,人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不复存在了! 这样的构思,真可称独具匠心。写法上也很特别,他是主体,周围的一切都向他“回巧献技”,向他的耳目心神靠拢过来,充分表现了他作为小丘主人的无限得意。

得意之余,回想发现和得到小丘的过程,不禁感慨系之。小丘就是小丘,放在帝畿则为名胜,在远州则为弃地,环境对命运是何等重要! 被弃置的小丘,“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为作者和他的朋友所赏识,从而彻底改变了命运,而这仅仅是出于偶然的机缘遇合,太难得了,因此才值得庆贺,值得大书特书。在这里,作者用的是的比体,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自己的遭际,却又令人感到处处是在说自己。比起直抒胸臆,大发牢骚来,为读者留下了更多想像回味的余地。

〔评说〕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结处忽发感喟,反覆曲折,此神来之候也。记中又开一体。”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前幅平平写来,意只寻常。而立名造语,自有别趣。至末从小丘上发出一段感慨,为兹丘致贺;贺兹丘,所以自吊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子厚游记,篇篇入妙,不必复通。此作把丘中之石,及既售得之后,色色写得生活,尤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