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晏子使楚》原文与翻译、赏析

散文赋《晏子使楚》原文与翻译、赏析

《晏子春秋》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使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使命,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11),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12)。今方来(13),吾欲辱之,何以也(14)?”左右对曰:“为其来也(15),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16)。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17)?’曰,‘坐盗(18)’。”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19),吏二缚一人诣王(20)。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1)?”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22)?”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2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25)。所以然者何(26)?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7)?”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28),寡人反取病焉(29)。”



〔注释〕

①本篇选自《晏子春秋》。题目为后人所加。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末期齐国人,曾任齐国相,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②以,因为。③延,引进。④傧者,接待宾客的人。更道,改道。⑤临淄(zi滋),齐国都城,旧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闾,周制二十五户为一闾。“三百闾”,形容人口众多。⑥袂(mei妹),袖子。阴,同“荫”。⑦比肩继踵,肩靠肩,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跟。比(旧bi必,今bi笔),紧靠。踵(zhong肿),脚后跟。⑧何为(wei谓),怎么能说。为,谓,说。下句“何为(wei谓)”是“为什么”之意。⑨命,任命。主,主管。⑩使使,派……出使。(11)不肖,不成材。(12)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13)方来,将要来。(14)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办法)。何,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15)为,这里相当于“于”。(16)请,对人有所建议时的谦词。过王,经过王的面前。(17)坐,犯罪。何坐,即“坐何”,犯了什么罪?(18)盗,偷窃。(19)酒酣(han鼾),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20)吏,官员。这里指差役。诣(yi艺),到。(21)曷为,何为。曷(he何),何。(22)固,本来,原来。善,会,擅长。(23)避席,离开坐位,表示郑重和严肃。古时地上铺席,人坐其上,故称坐位叫“席”。(24)枳(zhi旨),也叫“枸橘”,果实酸苦,可入药。此句意为,橘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树。按:橘和枳是不同种的树,晏婴借用这个民间传闻来反击楚王,并非真有橘化为枳的事实。(25)徒,只,仅仅。实,果实。(26)所以,这里表示推求原因。然,如此,这样。造成这原因的是什么呢?(27)得无,莫非,莫不是。(28)所,这里是“可”的意思。熙,通“嬉”,戏弄,开玩笑。同圣人(指晏婴)是不可以开玩笑的。(29)寡人,古时诸侯用作自称的谦词,相当于“我”。病,羞辱。



〔分析〕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这是两则情节生动风趣而又富有戏剧色彩的小故事,历来为人传颂。晏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诸侯间争霸称雄,除了兼并战争,外交活动也相当频繁,战争和外交就成了春秋的两大特点。这两则小故事记叙的就是齐楚两国在外交斗争中的几个插曲,展示了晏子的聪明才智。

第一则小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时,在正式的外交活动前所进行的两次交锋,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使大门入”,写“入门”之争。当时的齐国虽说与楚国处在南北对峙争雄的地位上,但实力却弱于楚国,所以楚王敢于在晏子刚到楚国时就在“入门”问题上戏弄他,以便占有心理优势。由于楚强齐弱的现实,面对楚王的羞辱,晏子明白自己不能莽撞地发火、翻脸而把事情弄僵,只能在智力上展开较量。所以他首先以“不入”的行动表明态度,维护尊严,然后用言辞进行回击。他的回击极富逻辑性,很符合逻辑三段论式。他的大前提是:“使狗国者从狗门入”,深层意思是,如果一定要我从小门进去,就说明楚国是狗国。小前提“今臣使楚”,意思是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不是狗国,否认楚国是狗国。所以结论就很自然是“不当从此门入”了。晏子的回击极尽嘲弄之能事,一会儿把楚国比作狗国,一会儿又否认楚国是狗国,令楚国君臣自讨了一场没趣。

第二层从“见楚王”到“故宜使楚矣”,写“无人”之争。楚王在晏子入门后没有吸取教训,又发动了新的攻势。“齐无人耶”的本意还是嘲弄晏子的矮小:“难道齐国找不出人了,竟派你这样矮小的人出使楚国?”晏子很清楚这句话的深层语义,但却故意理解为表层意思:“齐国难道人口不多了吗?”于是就趁机把齐国的国都夸耀了一番,先在气势上给楚王一点压力。不料楚王不肯罢休,还是执意要羞辱晏子,终于亮出了本意:“然则何为使子?”以藐视的口吻紧紧相逼。这次不能再装胡涂了,因为问题清楚明白,而且直接了当,于是晏子就运用自我贬损的方式来打击对方,而形式上依然是三段论式。大前提:“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这是齐国派遣使臣的原则;小前提:“婴最不肖”,这是晏子的自我贬损;结论:“故宜使楚矣”,这是自我贬损的目的,为了换取对对方的沉重打击:既然我是最不肖之人,你楚王也就是最不肖之主了! 文章虽没有写楚王的反应,仅以白描手法写了两人的对话,但我们还是不难想像楚王此时的尴尬和没趣的。

第二个故事写晏子与楚王在宴会上的斗争,也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坐盗’”,写楚国君臣宴会前的谋划。当他们获悉晏子又将使楚时,就密谋如何当着晏子的面再来羞辱齐国。楚王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但通过交锋,他已清楚地知道晏子是“齐之习辞者”,很难对付,所以召集群臣一起策划,结果想出了缚盗辱齐的办法。

第二层从“晏子至”到最后,写晏子在晏会上再次机智地挫败楚国君臣的过程。面对楚国君臣事先策划的“齐人固善盗乎”这个恶意的羞辱,晏子相当沉着,他没有走进楚国预先设计好的圈套,既不作正面回答,也不去证实此人是否齐人,是否真的犯了偷盗罪。因为这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自己处于被动,被楚王牵着鼻子走。因此面对楚国君臣的诘难,他并不置辩,而是转换了一个角度,从齐国人为什么会在楚国犯罪入手回击,这就把握了主动权。他先用比喻说明自然条件的重要: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变成酸枳,尽管橘、枳的果实和叶子很相似,味道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就在“水土异也”。晏子以这个比喻为引子,结合眼前现象,话题便由“齐人固善盗”变成“入楚则盗”了,并由“水土异也”引出了“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结论。这就不仅推翻了“齐人固善盗”的诘难,而且反守为攻,由橘枳之变在水土异也推断出楚国的水土适宜于孕育盗贼的结论。这真是楚王始料不及的回答,主动者一下子成了被动者,被动者却成了主动者,并在辩论中占据了有利形势。面对晏子得体的外交辞令和微妙的迂回战术,楚王只得再次无可奈何地承认失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对晏子强作赞词,并自我解嘲找了个台阶。

本文以晏子面对楚国君臣的轻蔑和侮辱而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他不畏强暴的精神和过人的智慧。不要卖弄聪明,不要作弄别人,作弄别人最终作弄的只是自己,这就是这篇短文给我们的一个忠告。

本文的语言简洁生动,记事简练,以三百余字记叙了两次外交场合的交锋,情节完整,而且起伏有致,特别是人物刻画更是形象鲜明,两个主要人物的个性都令人难忘。

楚王先是傲慢无礼,想方设法要羞辱晏子,“齐无人耶?”“然则何为使子?”两次诘问写出了他那种趾高气扬、咄咄逼人的气势,“王视晏子曰”中的“视”字,更表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骄横神情,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可谓淋漓尽致。但是透过这骄横的神情和逼人的气势,我们看到的却是他的平庸和愚昧。最后“王笑曰”的“笑”字,就让读者看到了他的尴尬和窘态,与前面的骄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至于晏子,文章刻划得更生动了。他虽说身材矮小,于外交有所不利,但他敏捷的反应,柔中有刚的应付和凛然的正气,不卑不亢的态度,处处表现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和风度。两次交锋,或者是正气凛然的“不入”,或者是自我贬抑的反击,或者是转换话题的嘲弄,都能不失时机地击退对方的无礼,以其过人的机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出晏子这个“齐之习辞者”的杰出才能,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