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扬州慢》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词·散曲《扬州慢》原文与翻译、赏析

[宋]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11),解鞍少驻初程(12)。过春风十里(13),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14),废池乔木(15),犹厌言兵(16)。渐黄昏,清角吹寒(17),都在空城。杜郎俊赏(18),算而今、重到须惊(19)。纵豆蔻词工(20),青楼梦好(21),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22),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23),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本篇选自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据小序,作于公元1176年。②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丙申为干支纪年。至日,冬至日。③维扬,《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以“维扬”代指扬州。维,惟。④荠(ji 计)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⑤自碧,空自呈现碧色。⑥戍角,军营中的号角。吟,鸣。⑦予怀,我的心情。怆(chuang创)然,悲伤。⑧因,于是。自度此曲,自己创制了这个曲调。自创词调为自度曲。⑨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姜夔曾向他学诗。后来萧以侄女妻姜夔。姜夔淳熙十三年始从萧德藻游,在作此词之后十年,小序末句盖后来所增。《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毛诗序》说:周平王东迁后,东周大夫途经故都,见宗庙宫室遍种黍稷,伤悼周室衰微,彷徨不忍离去,因作此诗,后人以“黍离”表示对国事艰危的感叹。该诗首句“彼黍离离”,故取以名篇。黍,小米;稷,高粱;离离,苗成行的样子。⑩淮左,宋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方位以东为左,所以淮南东路简称淮左。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11)竹西,竹林西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是著名风景区。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遂以竹西代指扬州。(12)初程,旅途的第一阶段,远行开始的路途。(13)春风十里,指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14)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流域。金兵屡次南侵,距作此词最近的一次为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一般认为词中所指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事。胡为古代对北和西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词里代指金人。胡马,金兵。窥,偷伺。江,长江。(15)废池乔木,废旧的城池和残存的树木。(16)厌,憎恶。兵,战争。(17)清角,凄清的号角声。角,古代军中用来节制军队的乐器。(18)杜郎,对杜牧的爱称。俊赏,高明的鉴赏力。俊,有高明、卓越出群的意思。杜牧写过很多赞美扬州的诗。(19)算,料想,估计之词。须,一定。(20)豆蔻词,指《赠别》诗。豆蔻,植物名,生于南方,二月初的豆蔻花含苞待放,被称为含胎花。杜牧用来比喻少女的娇艳。工,工巧。(21)青楼梦,杜牧《遣怀》诗:“落魄(tuo唾)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薄幸,薄情负心。好,指“青楼梦”诗写得好,不是指青楼梦好。(22)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据北宋沈括《补笔谈》载,唐时扬州确有二十四座桥,至北宋时仅存八桥。词云“二十四桥仍在”,盖诗人泛指,非确数。(23)红药,红芍药花。



〔分析〕

在这首词的小序中,介绍了写作背景和写作缘起,同时也把写此词时的心情叙述出来。对姜词的序,周济曾经指出:“白石小序甚可观,苦与词复。若序其缘起,不犯词境,斯为两美矣。”(《宋四家词选序论》)

写作此词时,距靖康之难(公元1127年),北部山河沦陷,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来,由于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苟且偷安,不仅未能恢复失地,反而多次招致金人南侵。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南侵,距写此词,也已经十五年了,但它所造成的惨重破坏,却依然可见。这首《扬州慢》是年方二十余岁的诗人路经扬州时写下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写路经扬州的所见所闻。前三句概括介绍扬州。主要是介绍扬州昔日的繁盛,同时点明扬州的地理位置,交待来扬州的因由。词一开始就点明扬州地处淮河东路,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这样整齐的对偶句,追溯扬州的盛况,告诉读者扬州本不是等闲之地,乃是有名的风流繁华胜地。“竹西佳处”一句,让人想起杜牧“歌吹是扬州”的名句,吹弹歌舞,更让人想见当年的盛况。“解鞍少驻初程”交待来扬州的因由:只是路过,稍事停留便要起程前行。诗人本是要写扬州满目凄凉的景象,却反而从描述昔日的繁华入手,写他对扬州的美好印象,把感情高高扬起。下层陡然跌落,用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对比分外鲜明。

“过春风十里”至“犹厌言兵”五句,写诗人在扬州的所见。这一层用“过”字领起,从两个方面进行描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侧重写扬州的荒凉景象。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所在,而今到处是荠麦丛生。一个“尽”字表现荒凉的程度,把昔日繁华一笔扫尽。《诗经·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行也)靡靡(迟迟),中心摇摇。”按《毛诗序》说,是周大夫见故宗庙宫室尽为黍离,于是感伤周室颠覆,有凭吊故国之意。周平王为避犬戎而迁都洛邑,使故宗庙宫室尽为黍离,使周大夫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怎样萧条破败的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侧重写扬州的破败景象。比前更进一步,点出了这座名城之所以荒凉破败的原因。首先说明是因为金人南侵造成的。经过金兵的洗劫,昔日的“名都”,只剩下了“废池乔木”,荒凉残破不堪目睹了。这里不说“人”厌言兵,而写池台乔木,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池、树来衬托人民遭受的苦难,更深一层地揭示出人民惨痛难言的心理。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写在扬州的所闻。“渐黄昏”,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是在街头彷徨。“清角吹寒”之“寒”,是指日近黄昏的天气之寒,更是指置身其境的人的心寒。“空城”,照应“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等语。亭台楼阁,荡然无存了;人民,被杀戮得所剩无几了。一个“空”字,既是写城空,又是写人的感觉,表现了人内心的空虚。有了这凄清的角声,更能显示出城的荒凉空旷。用声响写空寂,大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

词的下片,写诗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

前五句直抒胸臆,写目睹扬州惨景后的惊诧心情。先说“杜郎俊赏”,杜牧有很高的鉴赏能力,能够发现、也能够表现扬州美丽迷人的景色,一扬;然后“重到须惊”,料想杜牧重来,也会对今日扬州的满目创伤感到震惊,一抑。“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写杜牧才华横溢,写出过为人传诵的描写扬州的句,又是一扬;“难赋深情”,也难以表达他的忧伤心境,又是一抑。通过夸张的方式写出了扬州的今昔变化,借古代诗人杜牧,写出了诗人的感慨之深。起落跳宕的形式,与感情的起伏不平和谐一致。

“二十四桥仍在”以下四句,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诗人换了一个角度,偏偏在扬州劫后的余灰中,发现了昔日繁华的遗迹。诗人选取了两种能够体现扬州特点的事物来写。一是“二十四桥”。唐代扬州繁盛,有二十四座桥。杜牧尝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不仅使人想到扬州的繁荣,也使人想到人物风流。“二十四桥仍在”,只是情景不同了,昔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清冷的月光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二是芍药。扬州芍药颇负盛名。孔常甫云:“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其敷腴盛大而纤丽巧密,皆他州之所不及。至于名品相压,争妍斗奇,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州人相与惊异,交口称说,传于四方。名益以远,价益以重,遂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四方之人,尽皆赍携金帛,市种以归者多矣。”(吴曾《能改斋漫录》)。这一层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易的悲伤感情。“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仍”、“念”二字包含着诗人很深的对往昔留恋向往、对现实悲伤惋惜的复杂感情。而冷月无声、芍药自开,花月的无情,又进一步反衬出人的多情。“波心荡”既是写水波荡漾,又是写诗人心情的动荡不安;“冷月无声”,既是写月,也是写诗人心情的冷落,情景交融。

这首词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破败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战争的憎恨,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又过于感伤低沉,缺乏鼓舞人心的激情。“犹厌言兵”虽然表现了对金人侵掠的愤慨,也含有厌战的心理。化用杜牧诗句,又多与杜牧的风流韵事有关,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局限性。

诗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经过一番惨淡经营的。全篇自始至终巧妙地化用杜牧诗句,但又不引用原作的语句,而是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自铸新辞,句法拗峭生新,可以看出诗人炼字炼句的功夫很深,先著《词洁》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也。”张炎指出,“二十四桥”几句,“平易中有句法”,是“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词源·句法》)的好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白石《扬州慢》云‘自胡马……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评说〕

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南寇,江淮军败,中外震骇。亮寻为其臣下杀于瓜州。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萧条,依依有废池乔木之感。”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本篇上片最工,下片较弱,但‘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名句。虽多用侧艳字面,系杜牧原诗,且未必以之自况。后人对此似每有误会,故附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