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参寥子》原文|翻译|赏析

宋·苏轼

某启:专人远来,辱手书,并示近诗,如获一笑之乐,数日慰喜忘味也2。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3,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4,却住一小村院子,折足铛中5,罨糙米饭吃6,便过一生也得。其余,瘴疠病人7——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 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8。参寥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故人相知者即以此语之9,余人不足与道也。未会合间10,千万为道善爱自重。

1参寥子:僧道潜,字参寥,能文章,尤喜为诗,与东坡友善。2“数日”句:意为看到参寥的好诗,高兴得一连几天尝不出肉味。《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3凡百粗遣:意为一切事物都勉强打发。4灵隐、天竺:杭州市的著名寺院。退院:大和尚退职。5 折足铛(cheng):瘸腿锅。铛:三足釜。6罨(yan):本意为捕鱼或捕鸟的网。这里作动词用,“捞”的意思。7 瘴疠:指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病人:使人生病。8国医:医术冠于一国者。9语(yu):告诉。10“未会”句:意为不知何时相见。

【析点】 这是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后,写给杭州友人参寥的一封信。

信中东坡向“故人相知者”直抒心曲,叙述自己的近况和心境。他把贬谪生活的荒陋索寞比作退院的老和尚在“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吃”,些许的自我解嘲难掩东坡式的达观与幽默;进一步又围绕“瘴疠”,谈“病”说“死”,其中的万千思绪难以言述,只以豁达笑对一切,既是慰友,也是慰己。

这封信语言生动洗炼,遣词造句不落俗套,尽显东坡的性格。“乌台诗案”中幸免一死的苏轼,经历了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活之后,人生意识渐趋成熟,变得更加旷达、坚强。十五年后,当他再度被贬广东惠州时,尽管已是一个年届六旬的白发老者,然而从这封信中不难看出:晚年这场更为遥远的贬逐并没有在坡翁的心灵上留下过于沉重的负担。

正如黑格尔所说:“环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苏轼一生历遭贬谪,在默默承受心灵孤独和人格屈辱的同时,逐渐找到了一条比较超脱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个独具个性焕发出特异光彩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