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归有光·吴山图记》鉴赏

古文观止·归有光·吴山图记

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3】。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4】;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5】,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6】,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7】。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 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8】。 令诚贤也, 其地之山川草木, 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令诚不贤也, 其地之山川草木, 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 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 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9】, 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 何复惓惓于此山哉【10】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11】, 而思之不忘, 至以为 《思黄州》 诗; 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 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 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 与余同在内庭, 出示此图, 展玩太息, 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 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释】

【1】 吴: 即吴县, 在今江苏省东南部。 长洲: 旧县名, 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1912年并人吴县。

【2】 在郡治所: 指吴县、 长洲的县治同在苏州府。

【3】 灵岩: 在吴县西南邓尉山西, 上有馆娃宫、 西施洞、 吴王井等遗址。 馆娃宫是吴王为西施建造的, 因称吴之故宫, 今灵岩寺即其遗址。

【4】 虎丘、 剑池、 天平、 尚方、 支硎 (xing): 皆为吴县境内的名山胜景, 并多有古迹遗址。 除剑池外, 其余皆为山名。 东晋佛教学徒支道林曾在支硎隐居, 相传吴王阖闾葬在虎丘。

【5】 太湖: 湖名, 古称震泽, 跨苏浙二省, 湖中多有小山, 是著名的风景区。

【6】 同年: 古时在科举考试中同科考中的人互称同年。

【7】高第: 此处指官吏考试列入优等。 给事中: 官名, 掌侍从、 规谏, 监察六部, 纠弹官吏。

【8】 令: 指县令。 诚: 确实。

【9】 尸祝: 指祭祀, 古时祭祀的神主称尸, 司祭礼的人称祝。 浮屠: 这里指佛。 老子: 道家始祖老聃。

【10】惓惓: 同“拳拳”, 诚恳深切的意思。

【11】苏子瞻: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封魏国公。黄州:府名,在今湖北黄冈一带。



【赏析】

明代中叶,在前后七子发起文学的复古运动,提倡“文必秦汉”的时候,一些作家反对他们把文章写得诘屈聱牙,而主张学习唐宋散文的“文从字顺”和“平易舒畅”,被称作“唐宋派”。

归有光是“唐宋派”中取得成就较高的作家。他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因而很强调真实感情。他善于即事抒情,文章写得纡徐平淡,亲切动人。如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所称赞的:“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归有光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作品正是那些叙事抒情的散文,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

《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应同年好友魏用晦请托所作的应酬文章。意在颂扬好友做吴县县令时的政绩。全文并无一处直接记述魏用晦在吴县为百姓做了哪些德政,而是通过层层深入地描写吴县百姓与魏县令相互思念的绵绵之情,来达到颂扬“君之为县有惠爱”的意图。

文章首先介绍了吴县诸多的崇山峻岭、吴王故宫、西子遗迹、名胜风景以及沉浸着七十二座山峰的广阔太湖,给读者展示了一派“海内之奇观”的吴县秀丽风光。作者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中颂扬“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作好铺垫。接下来记叙了魏用晦做了不到三年的吴县县令,因考绩优等,被召入朝做给事中,吴县百姓念其恩德想挽留他没有成功,便赠《吴山图》以作为纪念。作者在这儿记叙的是临别赠图而不是赠送其他贵重物品,这既表明了吴县百姓对其思德惠政的感谢,也表明了魏用晦为官清廉的品德。

第二段,归有光以极为感慨的口气,论述了县令对于百姓的重要。“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县令如果贤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叨他的恩泽而享有荣耀;县令如果不贤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到他的祸殃而蒙受耻辱。这些议论是为了直接引出下一句“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魏君之于吴县的山川,实在是为山河增添了光彩。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写吴县秀丽山川、名胜古迹的文字相互照应,使议论和写景有机地配合在一起,将魏用晦治理吴县的功绩形象地表现出来。最后以“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结束此段,不仅写出了魏用晦对吴民的怀念之情,也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末一段,归有光以苏轼称赞韩琦不忘情于黄州,并替黄州人将韩琦的《思黄州》诗刻在石碑上的故事, 引出“贤者于其所至, 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 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的道理。 并以魏用晦已离开吴县三年, 仍时常拿出 《吴山图》深情地叹息, 来说明魏用晦为官贤明, 不忘百姓的品德。 文章最后紧扣主题, 深深地感叹道:“噫! 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 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使对魏用晦的颂扬之情达到高潮。 文章写得婉转情深, 意蕴悠远, 笔墨更在山水之外, 颇具情韵。

从这篇不长的散文中可以看出归有光把握此类文章的功力。 他以县令和吴民相互思念之情作为文章之魂, 以 《吴山图》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无论是描写吴县秀丽山川、 抒发感慨的议论, 还是记叙古代贤人的故事,都离不开烘托魏用晦的贤明和政绩。 文章以舒缓的语气叙说平平常常的事, 却又紧扣着抒发深情这个中心, 因而不使人觉得他颂扬好友牵强、 琐屑。 从文章中还可以看出归有光善于把生活小事引摄到“载道”的“古文”上来, 以及善于以触景生情、 见物思人等方式来抒发情致的为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