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江之南有贤人焉, 字子固 【1】, 非今所谓贤人者, 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 字正之【2】, 非今所谓贤人者, 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 足未尝相过也, 口未尝相语也, 辞币未尝相接也【3】。其师若友, 岂尽同哉? 予考其言行, 其不相似者, 何其少也! 曰: 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 则其师若友, 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 岂有二哉? 其相似也适然【4】。
予在淮南, 为正之道子固, 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 为子固道正之, 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 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 《怀友》 一首遗予【5】 , 其大略欲相扳【6】, 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尝云尔。夫安驱徐行, 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7】, 舍二贤人者而谁哉?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 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 官有守, 私有系【8】, 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释】
【1】子固:曾巩,字子巩。
【2】正之:孙侔,字正之。
【3】辞:书信.币:指缯帛,古人见面的礼物。
【4】适然:恰恰如此,正是这样。
【5】遗(wei):赠送.
【6】扳(pan):通攀,援引,提挈。
【7】轥(lin):车轮,此用为动词,指经过。造:到达.《论语·先进》中有:“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升堂入室”即出于此。后世遂指学问的造诣深厚。这里是化用这一成语。
【8】系:掣肘,牵制.
【赏析】
梁启超对王安石的文章推挹备至,认为“(王氏)论事说理之文,其刻入峭厉似韩非子,其弼聒肫絷似墨子。就此点论之,虽韩、欧不如也.东坡学庄、列,而无一文能似庄、列,荆公学韩、墨,则骎骎乎韩、墨也。”考其持论之故,大抵发于自身经历、遭际与王安石迹近,惺惺相惜,千古同此一慨,因而感发出“吾论公文,吾恨不能手写公全集也”的由衷之叹。在《王安石评传》中,梁启超充分肯定王氏在古文创作中的独特功绩,认为,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有一点与其他七家不同,“彼七家皆文人之文,而荆公则学人之文也。”这是由于王安石”湛深于经术,而餍饫于九流百家,”所以“其理之博大而精辟,其气之渊懿而朴茂,实临川之特色。”
《同学一首别子固》系王氏之少作,写于庆历三年(1043)。王氏在头一年三月,以二十二岁的风年正茂之年,荣登进士第,是年秋签书淮南判官。此前,王安石与曾巩均以少年英发,各擅才名,二人既是赣东同乡,又曾一度寓居江宁,神交已久。庆历元年(1041)曾巩第二次游太学,在京城与王安石相遇,其《寄王介甫》诗即言此事:“忆昨走京城,衡门始相识。疏帘挂秋日,客庖留共食。纷纷说古今,洞不置藩域。有司甄栋干,度量弃樗栎。振辔行尚早,分手学壖北。初冬憩海昏,夜坐探书策。始得读君文,大匠谢刀尺。”(见《元丰类稿》卷二)庆历三年,王安石为官淮南返家省亲,至舅家晤诸外弟,并去南丰谒曾巩,因而有《同学一首别子固》之作。此事亦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王荆公初官扬州幕职, 曾南丰尚未第,与公甚相好也。尝作《怀友》一首寄公,公遂作《同学一首》别之。”《古文观止》对此文评骘道:“笔精高奇, 淡而弥远,自令人寻味无穷。”
文章以对曾巩, 孙正之二人的深相推许开篇, 采用平行对照、以宾衬主的笔法,可谓平中见奇、别具炉锤。王安石盛赞曾、孙二人是贤人,才秀轶群, 尽管“足未尝相过也, 口未尝相语也, 辞币未尝相接也”, 然而,“考其言行, 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究其宛然酷似的原因, 归之于“学圣人而已矣。”从而点明, 他们二人奉“圣人之道”为圭臬, 正与作者相合。嘤鸣同气, 志同道合,所以把他们引为心会神契的知己, 视为声应气求的“同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写法上“交互映发,错落参差”,既表明了他们是在道德文章上同气相求, 又可以看出他们在匡时济世上的志向与襟抱。
第二段, 通过作者与孙正之言曾巩, 与曾巩言及孙正之, 印证了“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这正是三人所共识,愈见其君子之交的诚笃深挚, 埙箎相应, 尽在不言。
下一段进一步加以申说。庆历二年(1042) 曾巩作《怀友》一首赠王安石, 追述了二人结交的情形, 倾吐了自己对王安石的渴慕, 其中有云:“自得介卿(王安石初字介卿, 又改介甫), 然后始有周旋激恳, 摘予之过而接之以道者。使予幡然其勉者有中,释然其思者有得矣。望中庸之域, 其可以策而及也。使得久相从居与游, 予知免于悔矣。“意在“同学”之间互相砥砺, 汲深引长,追步先贤, 以期达到醇儒之行——中庸之道的境域。所以,文中“正之盖亦尝云尔”表明这正是三人所共愿。据考,王安石之所以擢在高第, 与曾巩向欧阳修力荐其文有关, 欧阳修初见王安石对其文颇为激赏, 有《赠王介甫》诗, 其中“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表现出对王安石的器重和延誉。“夫安驱徐行, 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 舍二贤人而谁哉?”恰恰道出作者所深心蕲向的目标。所以, 文中王安石谦称“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 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表明曾、孙二人确是秉身持正的恺悌君子, 决非营营逐逐,为流俗所尚的“贤人”,表现了作者坦荡君子择善而从的博大襟怀。至此, 托出为文本意, 回应“同学”的旨趣,作者的良苦用心于焉可识。
文末, 以公务缠身,“会合不可以常也”, 道出不能经常聚晤的遗憾,相见时难别亦难, 因此作《同学》一首以明志,倾吐肺腑, 相警相慰, 临别赠以心声, 符合“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 唱叹有情, 款款情深,余波荡漾, 足堪发人品味。
一篇赠别的短制, 集叙、问、答、议于尺幅之中, 或率意写出, 语浅意丰,或笔底藏锋,暗发衬托,文章顾盼呼应,交互为用,极尽控纵自如之妙。文中以“同学”统领全篇,一以贯之,足见作者与友人的心犀相通。刘熙载《艺》评曰“荆公文,是能以品格胜者,看其人取我弃,自处尽高”,于此可以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