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国语》·叔向贺贫
(晋语八)
叔向见韩宣子【1】,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2】,无以从二三子【3】,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4】,其官不备其宗器【5】,宣其德行,顺其宪则【6】,使越于诸侯【7】,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 以免于难。及桓子【8】,骄泰奢侈,贪欲无艺【9】,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 以没其身。及怀子【10】, 改恒之行,而侈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11】,以亡于楚。夫郤昭子【12】,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 以泰于国【13】,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14】,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15】,嘉吾子之赐。”
【注释】
【1】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氏,名肝。韩宣子,春秋时晋国卿,名起。
【2】实:这里指财产。
【3】二三子:这里泛指同朝的卿大夫。
【4】栾武子:春秋时晋国上卿,名书。一卒之田:古时百人为一卒,即百顷田地。这是上大夫的俸禄。上卿的俸禄应有一旅之田五百顷。
【5】官:作官,居室。
【6】宪则:法制。法度。
【7】越:超越国界,传播美名。
【8】桓子:栾武子之子,名黡。春秋时晋大夫。
【9】无艺:无极。
【10】怀子:桓子之子,名盈。春秋时晋国的下卿。
【11】离:同 “罹”,遭受。
【12】郤昭子:春秋时晋国正卿,名至。
【13】泰:骄慢放肆。
【14】八郤:郤氏八人。五大夫:郤文,郤豹,郤芮, 郤谷,郤溱,五人皆为晋大夫。三卿:郤锜、郤至、郤,三人皆为晋卿。
【15】桓叔:韩氏的祖先。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国语》的《晋语八》,是一篇记言之作,韩宣子身为晋国卿大夫,他认为自己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和那些富有者相比,感到寒伧,不免忧贫。叔向却前去向他道贺,韩宣子不解其意。叔向认为,关键问题不在于贫富,而在于有没有德行,越富有,越容易招致祸害,有了德行则可转祸为福。这是本文的主旨,从写作上看,作者是以记言为主来评论人物的,思想内容也都是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了《国语》的艺术特色。文章虽然仅二百余字,但言简意明,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这篇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分层次:
第一层“叔向见韩宣子……子贺我,何故?”主要是写叔向拜见韩宣子及韩宣子的发问,是事情的开端。“宣子忧贫,叔向贺之。”按照一般情况,别人有忧,多为劝慰,或者解囊相助,这里作者却反其义用之。一个“忧”字,一个“贺”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了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生活态度。同时,不难看出,叔向和韩宣子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只有情同手足的朋友,才可能这样坦诚相见。紧接着又以韩宣子的疑问,进一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又是一“忧”一“贺”,程度却有所不同。前面的“忧”与“贺”是作者的直接交代,突出的是人物的性格。后面的“忧”与“贺”,是出自文中人物之口,从而交待出问题的实质。也就是说,韩宣子忧的是贫,而叔向不是贺其忧,而是贺其贫,在这里点了题。仅仅两个字,就把两个人物的形象勾画出来,可谓笔锋凝练,言简意赅,这也正是《国语》特有的语言风格。
第二层“对曰……何贺之有?”这是全文的重点。叔向通过“栾武子、桓子、 怀子及郤昭子”四个例子, 让历史事实说话, 步步深入地阐述了“忧德而不应忧贫”这一道理。 首先举了正面的例子。 栾武子和韩宣子的地位相同, 可他连百人的田产也没有, 宫室里也备置不起祭器。 这是说和韩宣子同样地贫因。 但是诸侯能够亲近他, 戎狄能够归附他。 原因何在?是栾武子“宣其德行, 顺其宪则”的结果。 无疑叔向在这里对栾武子是一种褒扬,申明贫而有德者可贺的道理。 至此, 提出了全篇之纲——建立德行。 在笔法上, 用具有同等地位,援引相似处境的历史人物为例, 容易使对方产生共鸣, 易于接受, 增强了说服力。第二个例子是从反面来论述的。 桓子是栾武子之子,与其父背道而驰,他不仅骄傲自大, 奢侈无度, 而且还“贪欲无艺, 略则行志, 假货居贿”, 本该遭到祸难, 这实为堪忧的一面。 只因为依靠其父的余德, 才得以善终。这个例子,作者用了酣畅淋漓之笔,一口气读来, 反面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意在贬桓子, 实为褒栾武子, 更可见其贫而有德者可贺。第三个例子,作者着墨不多, 却也把道理阐述得很明白。怀子想改变其父桓子的行为。学习其祖父栾武子的德行, 本该免除祸难, 可是受到其父罪孽的连累,逃亡到楚国。 这就是说桓子以身幸免,却遗祸于后代。再次反衬出栾武子贫而有德者可贺。最后的一个例子, 是针对韩宣子“忧贫”的思想,说明物质上的贫富不是建立德行的关键。 前三个例子对所论述的人物有褒有贬,但叔向的语气是平缓的。 这一例却一反前三例, 文曲势折,是文笔的精彩之处。先是说郤昭子有权有势, 殷实富有。 用了“富半公室,家半三军”作比喻, 和栾武子无“一卒一田”形成鲜明对照, 可以说财大势大。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德行, 而是依仗富有和尊荣,在晋国过着奢侈的生活。作者在这里笔锋一转,忽而顿宕, 交代出他们的下场,落得个陈尸朝廷,诛灭九族。而且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 是因为他们“惟无德也”。使人读来大有被推上峰颠,又急剧落入谷底之感, 这的确是妙绝之笔。一个栾武子,一个郤昭子, 两个黑白分明的人物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关键问题不在于贫富,而在于有没有德行, 突出了“忧德而不忧贫”这一中心思想。
这四个例子虽然同属于一个观点,但各有其侧重。第一例侧重从正面论述贫而有德者可贺。第二、三例侧重说明不贫而又无德者可忧。第四例则侧重从反面证明富而无德者可忧。叔向举这些例子, 并没有旁征博引,远及他国,而是以本国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为例,口吻亲切。 这是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此基础上,叔向认为水到渠成了, 由远及近, 由历史涉及现实,自然联系到韩宣子本身。“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 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这是正面回答了上文“子贺我,何故?”命名得文章前后贯穿一致, 遥相呼应。也就是说贫困正是他建立德行的良好条件,有其贫,必能引其德,再一次揭示出“忧德而不忧贫”的主题。“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这句话即是上承栾桓、郤昭子之例,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叔向“贫可贺,忧贫又可吊”的道理进一步作了阐述,这也是很妙的一笔。
第三层“宣子拜……嘉吾子之赐。”主要是写韩宣子的诚恳态度,是事情的结局。“稽首”:是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韩宣子的这一举动,是叔向一番言语的必然结果。使其顿开茅塞,悟出道理。由韩宣子的忧,到韩宣子的稽首,是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通过叔向的言论沟通,达到了顺理成章的效果。叔向和韩宣子这两个形象都令人起敬。文章通过叔向贺贫,以栾武子、郤昭子作为借鉴,正反对比,反复说明忧德不忧贫的道理。但是,不同的阶级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这一点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而文中对于“骄泰奢侈”、无视于德的批判,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篇文章以叔向的言论为主,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开头交代起因,中间写叔向的议论,结尾写效果和影响,脉络清晰,完全达到了以记言为主来评述人物的写作要求。文章语言贴切自然,可以看出说话人的思想和人品。结构上的完整和语言上的简练,使人物性格突出鲜明。《古文约编》评此文:“从来贺字不与忧字为类。叔向故出一奇,以耸宣子之听,及至说来,俱极平实道理,可悟小题文字化平为奇之法。”后来柳宗元即仿其意作《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可谓得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