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苏辙·六国论①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③,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④。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⑤,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⑥,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⑧,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⑨,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①六国: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②世家:司马迁著《史记》,把记叙诸侯王的世系称为“世家”。山西: 崤山以西。③山东: 崤山以东。④范雎 (ju):
字叔,战国时魏人。他改姓名为张禄,去秦国游说,劝说秦昭王以远交近攻之策而强,封为秦相。商鞅: 亦魏人,卫公子鞅,后任秦相,主张变法以强秦,封商君,故称商鞅。⑤昭王: 名稷,秦国君主昭襄王。刚: 地名,今山东兖州附近。寿: 地名,今山东东平县北。⑥委: 托付,委托。⑦摈 (bin): 排斥,抛弃。⑧委: 对付。⑨疆场: 边界。
【译文】 我曾经阅读六国的 《世家》,奇怪天下的诸侯,用五倍的土地,十倍的民众,发愤向西进兵,攻打崤山西边的有千里之地的秦国,不免被秦国灭亡。我常常为这事深沉思考,认为必定有可以自安的计策。我不能不责怪当时的谋士,考虑祸患的疏忽,看待利益的短浅,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势。
秦国和诸侯争夺天下的地方,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国、魏国的城郊; 诸侯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国、魏国的野外。秦国有韩国、魏国存在,譬如人有心腹的疾病。韩国、魏国阻塞了秦国的交通要道,遮掩着崤山以东的诸侯,所以那时天下最重要的,没有像韩国、魏国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后主张征服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后主张征服魏国。秦昭王没有收得韩国、魏国的人心,就出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为这件事忧虑,那么,秦国所忌讳的事情就可以看清楚了。秦国在燕国、赵国用兵,这是秦国危险的事情。越过了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御它,韩国、魏国在后面追逐它,这是很危险的事啊! 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不曾有韩国、魏国追逐的忧虑,就因为韩国、魏国归附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诸侯的屏障,却使得秦国人在其间随便出入,这难道是知道天下的形势吗?托付小小的韩国、魏国来阻挡强大如虎狼一般的秦国,他们怎么不受挫折,投降秦国呢! 韩国、魏国受了挫折,投降了秦国,然后秦国人可以通行他的军队,从东面攻打诸侯,却使得天下普遍遭受他的祸害。
韩国、魏国不能单独抵挡秦国,而天下的诸侯凭借他遮掩西面的秦国,所以不如厚待韩国、亲近魏国来排斥秦国。秦国人不敢越过韩国、魏国窥视齐、楚、燕、赵四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因而能够在中间保全自己了。拿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帮助抵挡入侵的韩国、魏国,使韩国、魏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却替天下挺身来抵挡秦军。拿两个国家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休养生息,在里面暗地帮助韩国和魏国的急需。假若这样,就可以应敌无穷,那秦国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知道作出这个考虑,却贪图边界尺寸的利益,背弃盟誓,毁坏缔约,来互相屠杀、吞并。秦国的军队还没有出击,而天下诸侯就已经自我困乏了。致使秦国人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夺取这些国家,这能不令人悲伤吗?
【鉴赏】 苏辙撰写《六国论》时,北宋正面临东北的契丹、西北的西夏的严重威胁。但是,北宋统治者没有积极抗御外族的入侵,反而每年向他们送币纳绢,乞取苟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苏辙以古论今,阐述了六国被秦灭亡的历史及其教训。
这篇史论,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被千里之秦灭亡的论点,在于“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接着,分别从六国失去韩、魏要害两地的后果,造成 “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和六国不团结,“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最后,作出总结,呼应开端,“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此论观点鲜明,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然后举出例证,层层推进,肯定了自己见解的正确性,说服力强,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