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夜书》原文|翻译|赏析

宋·苏轼

己卯上元2,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3,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4,屠酤纷然5,归舍已三鼓矣6。舍中掩关熟寝7,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8?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9,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标题为后人所加。儋(dan)耳:地名,在今海南省西北部儋州附近。苏轼自公元1098年贬官至此。2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上元:农历正月十五。3过:过访。4民夷:指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百姓。杂糅:杂居。5屠酤:屠户与酒肆。6三鼓:三更,午夜。7掩关:闭门。8“孰为”句:意为什么是人生的得与失? 9“然亦笑”句:韩愈(字退之)有《赠侯喜》,说自己自晨至昏仅钓得一寸长的小鱼,“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低湿之地)?”意在表明仕途正如这垂钓,时光虚掷,功名甚微,但自己仍不放弃追求,还要去“钓大鱼”。

【析点】 儋耳乃是天涯海角之地,生活极为清苦。年过六旬的苏轼贬谪到此,仍然保持了开朗旷达的情绪,并与当地人相处得很和谐。这则笔记反映了苏轼在海南生活思想之一斑:从老书生约他上元赏月的话语,看出他们之间亲近友好的关系;从苏轼对游儋耳城的几句描述,看出他对这海岛小城也不无兴趣;他以韩退之为反证,指出“钓者未必得大鱼”,抒发的是不计仕途荣辱升迁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篇记事兼抒怀的笔记散文,目的不在刻画人物,但老书生们的雅兴,苏轼的乐观、随遇而安,甚至家人的熟睡再鼾,无不跃然纸上。文中记事所用的动词准确而恰当:“过”字看出老书生们此来并非常谈消夜,而是暂坐以便相邀:“从”字看出苏轼此行是不拂老书生雅兴而一同前去;“步”字如见一行老人消闲的步履;“入”字显出僧舍的幽深;“历”字显出小巷的狭长、窄小;“糅”字表现出“民夷”相处的和谐无间。

不可忽略的是文中坡公游儋耳归舍后“孰为得失”的自问,这一句颇值寻味的,其中包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年迈远贬自是人生之大“失”,但苏诗有云:“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次的儋耳上元之游当是“兹游”中之一)“奇绝冠平生”,又是大失中之大得。人生境遇,得中有失,失中有得,这正是苏公参透人生得失真谛后的彻悟。

古代文人到海南者不多,有关海南的诗文自然寥寥,如此则《儋耳夜书》更以其“稀”而为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