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1。昔年为客处2,今日送君游。
【校记】
1.清,《全唐诗》一作“春”。
2.昔,《全唐诗》一作“少”。
【笺释】
[金华]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婺州”:“金华县,本汉乌伤县地。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置长山县,属会稽郡。隋平陈,改为吴宁县,十二年又改为东阳县,十八年又改为金华县。其长山一名金华,故取名焉。”诗题,《全唐诗》卷二六三注:一作“赠别东阳客”。
[双溪水] 在浙江。《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婺州金华县”:“东阳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县界流入,一东自义乌县界流入,至县界南合为一,谓之东阳江。”双溪附近风景幽美。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王琦注引薛方山《浙江通志》:“双溪在金华县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之源出东阳之大盆山,过义乌,合众流西行入县境,又合杭慈溪、白溪、东溪、西溪、坦溪、玉泉溪、赤松溪之水,经马铺岭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之源出缙云之黄碧山,过永康武义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之水,经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于城下,故曰双溪。”
[八咏楼] 在浙江省金华市南隅,婺江北岸。南朝齐太守沈约于隆昌元年(494)建。原名“元畅楼”。《唐诗纪事》卷二一“崔颢”:“《题隐侯八咏楼》云: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方舆胜览》卷七“庆元府”:“八咏楼,在子城西,即沈隐侯元畅楼。至道间,郡守冯伉更今名。沈约《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秋至愍衰草,寒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按,崔融亦有《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则八咏楼,当时已有此称,非宋至道间改称。
【辑评】
《唐诗摘抄》卷二:气局完整,绝无一字虚致,几欲与“白日依日尽”作争衡,所逊者兴象微不逮耳。
《诗境浅说》续编:凡人昔年屐齿所径,积久渐忘,忽逢故友,重履前尘,遂使钩游陈迹,一一潮上心头。陈迦陵寄冒巢民书云:“钵池夜雨,水绘朝烟。历历前游,都萦怀抱。”人情恋旧,大抵相同。作者回首当年,双溪打桨,八咏登楼,宜有桑下浮屠之感也。
【评论】
《诗式·齐梁诗》:大历中,词人多在江外,皇甫冉、严维、张继素、刘长卿、李嘉祐、朱放,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何得推过齐梁作者。
《唐才子传·严维》: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
徐献忠《唐诗品》:维诗错综亦密,时出俊语,澄清泾渭,亦可远致。如“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又“野烧明山郭,寒更出县楼”,又“夜静溪声近,庭寒月色深”,皆有自然之态,神情疏畅,自不可少。
《唐音癸签·评汇三》:严维诗时出俊语,如“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野烧明山郭,寒更出县楼”皆可诵,伤马长篇综组尤密。
《载酒园诗话又编·严维》:中唐数十年间,亦自风气不同。其初,类于平淡中时露一入情切景之语,故读元和以前诗,大抵如空山独行,忽闻兰气,余则寒柯荒阜而已。如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诚为佳句,但上云“窗吟绝妙辞”,却鄙。余情喜其《留别邹绍先刘长卿》诗:“中年从一尉,自慊此身非。道在甘微禄,时危耻息机。晨趋本郡府,昼掩故山扉。待得干伐毕,何妨更采薇。”颇有长厚之风。又“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深切情事。“阳雁叫霜来枕上,寒山映月在湖中”,“渔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树色入秋窗”,时一神游,忽忽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