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陈铎散曲《醉太平》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散曲·陈铎散曲《醉太平》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挑担

麻绳是知己,匾担是相识,一年三百六十回,不曾闲一日。担头上讨了些儿利,酒房中买了一场醉,肩头上去了几层皮,常少柴没米。

陈铎(约1488—1521),字大声,号秋碧。下邳(今江苏邳县)人。家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将家子,世袭锦衣卫指挥。精晓音律,擅长制曲,“以乐府名于世。所为散套,稳协流丽,被之丝竹,审宫节羽,不差毫末。”(《明诗综》卷第三十八)他不仅能编,而且还能唱,因而还流传有这样一段佳话:“偶因卫事谒魏国公于本府,徐公问:‘可是能词曲之陈铎乎?’陈应之曰:‘是!’又问:‘能唱乎?’陈遂袖中取出牙板,高歌一曲。陈公挥之去,乃曰:‘陈铎金带指挥,不与朝廷作事,牙板随身,何其卑也。’”(《金陵琐事》)尽管未能讨好,却充分说明了确实是位能制能唱的高手。

他以散曲闻名,尤以写闺情的《三弄梅花》一阕饮誉当世。所著散曲集有《滑稽余韵》、《月香亭稿》、《可雪斋稿》、《秋碧轩稿》和《梨云寄傲》等,其中当以《滑稽余韵》最有价值。《滑稽余韵》共集有一百三十六首散曲,全用方言俚语写成,有写各种匠人(如《瓦匠》、《银匠》、《篾匠》、《镟匠》、《木匠》、《机匠》、《铁匠》、《毡匠》等)的,有写商贩摊铺的,有写媒婆、巫婆的,有写狱吏、地痞的,从各行各业的中下层劳动人民到统治阶级的爪牙,充分表现了明弘治正德间的社会状况和商业、手工业兴旺发达的景象。《水仙子·瓦匠》、《醉太平·挑担》都出于《滑稽余韵》。

《瓦匠》一首,以方言口语用对比手法赞美瓦匠的精神及其卑视权贵以勤奋劳动自豪的崇高志尚,真诚心态跃然纸上。其中头三句属联珠对,由“恰”、“初”、“重”三字相绾,这位瓦匠忙碌及其对职业的热爱,一并传出。接着以“弄泥浆”、“数十年”二句加以概括,更见其操守之坚。因此,他对“金张第”、“王谢宅”之蔑视,实属出诸肺腑,极为自然。这二句不乏调侃戏谑之味,益显其意志弥坚。最后说“都不如手镘坚牢”,充分抒发了他的自豪感,充分肯定了劳动的价值。此曲和《醉太平·挑担》均系北调。“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各有不同”(魏良辅《曲律》)。故“曲有两不杂,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字”(《曲苑·曲律》)。而在《水仙子·瓦匠》这曲中,“金张第”、“王谢宅”二句,与诸前后各句迥然有别,这两句不仅用典,并且儒雅而有文采了,但有“游麋鹿”、“长野蒿”二语杂之,在绮丽中又不乏俗意,柔中有劲,仍不失北调之基因。而正是有了富于变格性的这两句,不仅强化了内容,并且在艺术上也有变化了,给此曲添了光彩。全曲末三句由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诸句脱化而出,而又不乏新意:“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人不仅承认并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而且还对劳动者所处的苦难际遇寄以深深的同情,抨击了不公道的社会制度。散曲《醉太平·挑担》便表现了这一内容。同是写普通劳动者。《瓦匠》着重写其自豪感,瓦匠是个在劳动中傲视一切、睥睨荣华富贵的高大形象,而《挑担》中的挑夫则是一年忙到头,仍落得“常少柴没米”的穷困处境而将挑得的一些钱便在“酒房中买了一场醉”的顾盼茫然、在穷愁中得过且过的形象,立意与前者迥然有别。而这两首小令,都以劳动者的口语来表现,显得格外亲切自然,看似浅而实富有内蕴,都经得起咀嚼品味。

以上两首小令,都有明白如话的特点。明朱权曰:“有文章者谓之乐府,如无文饰者,谓之俚歌。”(《新曲苑·丹丘先生曲谱》)像这样的小令在《滑稽余韵》集中可说是比比皆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是陈铎散曲的一大特色。表现在《滑稽余韵》中,能有那么多作品,能以极为鲜明的态度肯定并歌颂劳动,同情“冻饿穷民”,嘲讽丑恶,针砭社会,在元明散曲作家中是极为罕见的。这是代表陈铎思想感情和作品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