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诗《咏怀诗·嘉树下成蹊》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本篇原列于《咏怀》诗第三。前人解此诗多谓其悲魏室陵迟,刺奸臣篡逆之作。陈祚明曰:“此悲魏社将墟,矢心长往,亦不欲宗周也。”张铣曰: “荆杞喻奸臣,言因魏室陵迟,奸臣是生; 奸臣则晋父王也。”然考诸史实,阮籍虽有避祸远害的想法,但其与司马父子的关系并未彻底决裂,而是若即若离。阮籍曾不应魏太尉蒋济的辟命,后又托病辞去曹爽参军的委任,但却长期任司马父子的从事中郎,并与司马昭相处甚宜。何曾等礼法之士百般攻讦他,他都藉司马昭的保护幸免于难。阮籍作品中也时时可以看到他对曹魏集团的不满。因而硬将此诗说成诗人心存魏朝,将诗中的荆杞之类附会为司马氏,是失之偏颇的。陈伯君先生评此诗云:“此诗只言繁华易尽,欲求自保,或有感于曹爽、何(晏)、邓(飏)之败而发,但意亦至此而止,不必更多曲解。”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随魏帝曹芳出洛阳城去祭扫高平陵(明帝陵墓)发动政变,将曹爽及尚书丁谧、何晏、邓飏,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等一并剪除,皆夷三族。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高平陵之变”。被诛的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当时名士,如何晏笃好老庄,崇尚虚无,称一时才杰,实为正始名士的领袖人物; 丁、邓、桓等都有宿望,“势倾四海,声震天下”。他们被同日斩戮,引起了朝野的激烈震动。其年阮籍四十岁,任司马懿的从事中郎。他前年刚以“旧素瘵瘵,守病委劣,谒拜之命,未敢堪任”(《奏记》)。为由推辞掉曹爽要他去任参军的命令,因此幸而未被株连,但同样深感威胁。从本篇感叹世事沧桑、人生难测的内容看,显然是写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后不久。
全诗可分两个部分。“驱马舍之去”之前为第一部分。诗开头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民谚,比喻在位者煊赫的声势。三、四两句笔势陡转,“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以风吹落叶荒凉衰败的景象与上两句形成强烈对照。以下两句更是两两相对,“繁华”而一变为“憔悴”,“堂上”却“荆杞”丛生,抒发了人生祸福无常的喟叹,与曹植《箜篌引》“生前华屋处,零落成山丘”之意一脉相承。诗的下半部分描写诗人全身远祸的退隐思想。“驱马舍之去”,指离开是非之地,方东树曰: “即 ‘乱邦不居’ 之义。”(《昭昧詹言》)下句“西山”指首阳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隐居之处。武王灭商后,二人逃至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吴淇说: “此诗惧晋之将代魏也。”又说:“去之西山,欲效伯夷之节也。”(《六朝选诗定论》)其实,作者借用此典并不是如注家所说是惧晋之代魏,欲效夷、齐之节,而是泛指一般隐居,是上句“乱邦不居”之义的自然顺接。“一身不自保,保况恋妻子”,显示了他对自己命运的忧悸愀怆之情,诗最后以“凝霜”、“野草”的岁暮的萧索凄凉的景象进一步暗示出政治环境的险恶。“繁霜已凝,岁亦暮止,野草憔悴,身亦当然”(《文选》李善注),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喟。
这首诗形象鲜明,寄慨遥深。恐惧、压抑、愤懑、苦闷、忧虑,纷陈杂错,百感交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沉重思想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