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词《鹊踏枝》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据四印斋本《阳春集》,下同)
此词开头所说的“闲情”二字,既可理解为一般艳词所常写的恋情、绮情(而且往往多指失恋后的惆怅情绪),又可引申或扩大而指其对于整个人生的忧患、伤感情绪。这样来发掘其思想内涵,或许会加深我们对于冯延巳词“堂庑特大”(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认识。
我们注意到,本词所写的“闲情”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其“执着”,二是其“孤独”。劈头三句“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通过想要摆脱而终又无法摆脱的心路历程,来表明自身对于“闲情”的诚挚与执着。“抛掷”,丢弃,想要从感情的缠绕中努力挣扎出来,或者也可说是要把这股“闲情”的乱麻一刀斩断,尽行丢弃。可是不行! 这一则见之于句端的反问辞“谁道”,二则更见之于二三句的“每……还”句式。它们无不表明: 深藏或铭刻在心中的“闲情”是与生俱来、与身同在的,故而就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那样,是逢春必萌其芽的。往昔李商隐有诗曰:“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这诗同样是描绘了此种“情”与“身”俱在的感情境界。但冯词因用更为陡峭的语势与句式写出,就越发显得精警有力。接前“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更是“殉身无悔”的挚情语、痴情语: 因为“闲情”既无法排遣,故而只能对花而醉酒;但酒非但不能真正驱散愁闷,却反而导致了容颜的消瘦;然而尽管如此,自己却仍要“日日”而痛饮。——以上三层意思就组成了这两句词中那种“虽九死其未悔”的强烈意念。由开头的“无法摆脱”,到这儿的“不愿摆脱”,作者那种执着于“情”、忠实于“情”的诚挚态度,便由这种盘旋顿挫的笔法尽情道出。下片的开头二句则从“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春景再次引出“闲情”的无法摆脱与深缠在心。青芜与堤柳,年年春天都会复苏返青、绿遍天涯,这是客观规律;而作者心中因“闲情”所引发的“新愁”,却也同样是“年年”会触景而萌生的,这也似乎成了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这同上片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实是同一涵意。不过上片中用的是肯定的句式,而这里改用了反问的句式,又加上利用青芜、堤柳作为比兴和陪衬,这就更其显出它那不知其来、却又不得不来的无可奈何情状,反映出作者深深地坠入此种忧郁症后徒然挣扎、依然不可自解的痛苦。这其实还是写主人公对“闲情”的执着与诚挚。最后两句,忽作宕开之笔:“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主要是写其“闲情”与“新愁”的孤独性。试想,夜静人寂,天边只有一轮新月斜挂,词中的主人公却悄然一个,独立小桥,让瑟瑟的寒风灌满了两袖。此情此景是何等凄清,又是何等孤独!它使我们联想起清人黄景仁的诗句:“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在谙尽人间的凄景苦情方面他们便都显示了那种孤独者的精神面貌。而此种孤独的特点,又与前言的执着是一而二、二而一地紧紧抱成一团的。何以这样说?这是因为唯其执着得深,所以旁人是无法理解自己的,因而显得孤独,而唯其表现得万分孤独,则就越发显出自身对于闲情的强烈执着。如果我们再回头来通读全词,就处处都能同时感受其“闲情”与“新愁”的执着与孤独的双重特点。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冯氏生处“金陵盛时”(陈世修《阳春集序》),本人又“官运亨通”,却因何会产生如此深浓的“闲情”与“新愁”? 或者也可说,此种“闲情”与“新愁”又是缘何而来的呢?这就涉及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本人的心理气质。先从时代环境而言,五代十国本是一个衰世或乱世,整个社会上弥漫着一种颓废伤感的“忧患意识”;南唐虽处江南之僻,表面上暂时呈现出一派享乐与繁华的景象,但从深处而言,士大夫的心态却仍躲不开这种忧患情绪的笼盖。再从作者本人而言,冯延巳又深具一种作为诗人所必不可少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故而他就在享乐生活之余最先敏锐地感受到人生的“新愁”。这种“新愁”,既来源于他恋情生活中的某些悲剧性体验,更来源于他对于整个人生“无常”的反思。所以他便久久地处在一种“惆怅”、“失落”的精神状态中而无法自拔。这种情绪,应该说是消沉的,但是从它的“反面”来看,却又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对于人生、对于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无比执着与深切眷恋。——正因如此,作者便常把“情”(“闲情”)与“愁”(“新愁”)捆绑在一起来写。这更加使我们感到他多情与多愁、珍惜人生与忧患人生无常交织于一身的复杂心态。冯词之“思想深度”和“堂庑特大”,主要表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