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张先词《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词·张先词《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苑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词写吴兴寒食节盛况。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张先已是86岁耄耋老人,但词描绘了人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春游活动以及江南生机蓬勃的春天景象,神思清明,笔力清劲,毫无衰老虚弱的哀伤,只有生命活力的清新欢愉,颇为难得。

词的上片,四句描写了四种春游活动——赛龙舟、荡秋千、采百草和郊原踏青。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寒食、清明时,大地春回,气温转暖。民间风俗此时要春游、踏青、竞技游戏以示欢欣与庆贺。“龙头舴艋”,是江南一种小龙舟,形状像蚱蜢。“笋柱”,指竹架秋千挺立如柱。“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的羽毛用以装饰,此处泛指采集百草千花。和煦阳光中,强健的男儿们擂鼓挥桨在赛龙舟,龙腾虎跃,争先恐后;活泼的女儿们两人一组在荡秋千,飞上落下,飘飘欲仙。更多的人们散布在芬芳的河边草地,采花拾草,斗草比花;景色秀丽的郊野,沉醉于春光的游人奔逐游戏、流连忘返。上片四句景语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细察之又针线绵密,此呼彼应。开篇词人用一组对仗句突出描绘寒食节最引人注目的两种游戏,并且突出两个具有强烈动态的“竞”字以及“并”字,渲染了热烈的气氛,留给人许多想象的余地。“芳洲”两句视野展开,全景在目,由点到面,综览游春人群的活动。“暮”字暗下伏笔,巧妙交待时间的转移,照应了上下片的自然过渡。

上片写白日郊原,下片写月夜庭院。换头“行云”句承上启下,结束上片郊游。“行云”,语意双关,指天上浮云,也用宋玉《高唐赋》之典比喻游女。天上浮云飘逝,人间游女散尽,远山逐渐沉入夜色。“已放笙歌池苑静”,词人由郊原返回庭院,家宴笙歌俱歇,歌儿舞女都已放散。夜深人定,池苑宁静,正与上片的热闹繁喧形成鲜明对比。煞尾“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两句,暗用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意,来扣住题面“寒食”两字。庭下月光溶溶,清明如水,杨花飘舞其中,无声无影。此情此景清幽宁静,静中有动,又从动中益见其静,体现出词人一片明澈的心境,此即周济所谓“子野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宋四家词选》)。

全词上下片气氛、画面对比强烈。上片热热闹闹,下片谧静清幽。但两者又有机结合,统一于词人的特殊心态: 既雅兴不减当年,又毕竟不似当年;既有心追觅生命之欢愉,又终归于心境之宁寂。读上片,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对寒食民俗的赞美和欣赏;读下片可以体会到在寒食静夜的陶醉和安适。上下比较,下片之静写得更为细致、动情,用上片喧闹作衬也显得更为幽美动人,生动地体现了老词人恬淡宁静的心境。

这首词又用了一个词人喜爱的“影”字。张先自己比较推许“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和“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与此词末两句意境相仿。其实,“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句有月色的衬托,使“杨花过无影”的意境更具梦幻般朦胧的诗意,显得更为出色。“花弄影”句以炼字见功力,“过无影”句以造境天然取胜。朱彝尊认为这两句“在世所传‘三影’之上”(《静志居诗话》)是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