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侯方域文《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散文·侯方域文《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仆窃闻君子处己,不欲自恕而苛责他人以非其道。今执事之于仆,乃有不然者,愿为执事陈之。

执事,仆之父行也,神宗之末,与大人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归,仆时方少,每侍,未尝不念执事之才,而嗟惜者弥日。及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戒途,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及至金陵,则成公已得罪去,仅见方公,而其子以智者,仆之夙交也,以此晨夕过从。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今执事乃责仆与方公厚,而与执事薄。噫,亦过矣。

忽一日,有王将军过仆甚恭。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既得之,必喜。而为仆贳酒奏伎,招游舫,携山屐,殷殷积旬不倦。仆初不解,既而疑以问将军。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愿更以道之君之友陈君定生、吴君次尾,庶稍湔乎。”仆敛容谢之曰:“光禄身为贵卿,又不少佳宾客,足自娱,安用此二三书生为哉! 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若仆独私从光禄游,又窃恐无益光禄。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绝矣。”凡此皆仆平心称量,自以为未甚太过,而执事顾含怒不已,仆诚无所逃罪矣。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曰:“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与左诚有旧,亦已奉熊尚书之教,驰书止之,其心事尚不可知。若其犯顺,则贼也;仆诚应之于内,亦贼也。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万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穷,倒行而逆施,若昔日干儿义孙之徒,计无复之,容出于此。而仆岂其人耶! 何执事文织之深也!

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而展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之故,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心事果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 而奈何阴毒左计一至于此!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

仆且去,可以不言,然恐执事不察,终谓仆于长者傲,故敢述其区区,不宣。

(据四部备要本《壮悔堂文集》,下同)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与汪琬、魏禧齐名,为古文三家之一。其祖父执蒲、父恂、叔父恪,明代都做过京官,皆以东林忤阉党先后被排斥罢职,其父侯恂甚至两度坐狱。方域“生而颖导,读书尝兼数人”。少时随父在京师,曾得到名儒倪元璐的指点。

侯方域二十一岁,游学江左,寓居金陵。当时交游的,都是雄俊之士。他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如皋冒辟疆矜名节,持正论,品覈执政,裁量公卿,时称四公子。南明弘光朝,阉党遗孽阮大铖兴大狱,欲尽杀复社党人。方域渡扬子江,依史可法、高杰得免。二十六岁假道宜兴访陈贞慧,阮大铖派人就贞慧舍捕方域。清兵下江南,弘光出亡,狱始得解。

明亡后,方域避居家乡,重组雪苑社,与贾开宋、徐作肃、徐世琛、徐邻唐、宋荦等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清顺治八年,侯方域三十四岁,其时退居家乡已七年。这年他参加河南乡试,本获第一名,因被忌者所阻,斥置副榜。入清后,侯方域参加了乡试,无疑是有失气节的行为。然其五世孙侯洵所撰年谱中记:“当事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若果真如此,似乎又有些情有可原了。顺治九年,侯方域最后一次去江南,拜访了隐居宜兴的陈贞慧,致书吴梅村,恳切劝阻其出仕清廷。这一年,他还为抗清不屈被杀的任源邃等人立传。写《哀辞九章》,悼念其师友倪元璐、周风翔、练国事、史可法等。顺治十一年,侯方域三十七岁,病卒于商丘南园。遗著有《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

侯方域的文章在清初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文雄骏不群,洒脱奔放。初观如不系之舟,可以随清流,泛微波,任情东西,甚至可逐狂涛顺流而下。然而汪洋恣肆也罢,清波泛漪也罢,最后总要自然地、适时地驶进它的码头。它使人突然明白,这不系之舟原来是航向极准极确的。这是极强的逻辑力量所致,非一般水平所能达到。在文学理论方面,侯方域主张“运骨于气”。他解释说:“运骨于气者,如纵舟长江大海间。其中烟屿星岛往往可自成一都会。即飓风忽起,波涛万状,乐泊西注,未知所底,苟能操舵觇星,主意不乱,亦自可免漂溺之失,此韩、欧诸子所以独嵯峨于中流也。”(《与任王谷论文书》)他对“文必秦汉”的论调持批评态度,认为舍八家趋先秦,是“不筏而问津,无羽翼而思飞举”(同上文)。坚持了文学的发展观。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侯方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纠正了明代古文之弊,恢复了唐宋八家的正统。宋荦《侯朝宗本传》云:“明季古文辞,自嘉、隆诸子,貌为秦汉,稍不厌众望,后乃争矫之;而矫之者,变逾下。明文极敝,以迄于亡。朝宗始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一时。”徐邻唐《壮悔堂文集序》云:“文之所以三百年支曼无章者,梦阳、景明之过也,而世犹莫之悟也。惟侯子文,奉马迁为高曾,而实宗乎昌黎、柳州、庐陵、眉山诸子,一气磅礴,百折不移,虽举世不喻,未有以易之也。”侯方域的散文经历了一个由华靡到沉郁的过程。其散文的趋于成熟当在重建雪苑社前后。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一文选自《壮悔堂文集》。阉党余孽阮大铖曾企图拉拢侯方域,以洗刷自己的罪行,遭到拒绝。清兵入关后,福王立于南京,阮大铖欲加害侯方域。侯在癸未年(崇祯十七年)逃离南京时,写了这封著名的信,义正辞严地谴责了阮大铖。崇祯元年,阮大铖曾官光禄卿,故称阮光禄。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君子处己的原则:“不欲自恕而苛责他人以非其道。”笔锋一转“今执事之于仆乃有不然者”,直截了当地指责阮大铖违背了君子之道。以此引领全文,开门见山,语言犀利,有咄咄逼人之势。接着举了与之疏远的事:“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不能亲与不敢亲,均未说明原因。而在“不能”与“不敢”之后,两次均写“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这里用语含蓄,妙在让阮大铖自己追忆,疏远缘由不言而喻。此段文字还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表明爱憎亲疏。如“及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戒途,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这是何等亲切。而对昔日同朝又相得甚欢的阮大铖则不置一言,“语不及执事”,寥寥五字冷语刺骨,爱憎立见。

至此,文章层层逼进,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谴责对方。先谈阮大铖收买拉拢不成而含恨不已。阮大铖曾依附魏忠贤,造《百官图》残杀杨涟、左光斗等。阉党败后,被废为民,后屏居金陵,谋复用。诸名士共檄大铖罪,作《留都防乱揭》,宜兴陈贞慧和贵池吴应箕是主要发起人。大铖愧且虑,然无可如何,知方域与二人相善,乃属其客来交欢,方域察觉后,就断然表示拒绝。理由是“光禄身为贵卿,又不少佳宾客,足自娱,安用此二三书生为哉。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若仆独私从光禄游,又窃恐无益光禄”。语气婉而切,理由充足,无懈可击。“凡此皆仆平心称量,自以为未甚太过,而执事顾含怒不已,仆诚无所逃罪矣”。指斥对方“含怒不已”毫无道理。写到这里又进一层指责阮大铖陷害的阴谋。崇祯十六年,左良玉军襄阳,以粮尽移驻九江,欲趋南京。阮大铖在清议堂,扬言侯方域与左良玉关系密切,有内应之嫌。阮大铖这一手是十分狠毒的,正如文中说的:“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幸亏有好心人杨文骢将这一情况透露给侯方域,促使侯方域及时逃离金陵,才避免了这场杀身之祸。侯方域在信中用事实驳斥了内应之说,”仆与左诚有旧,亦已奉熊尚书之教,驰书止之。”事实俱在,蟊贼无中生有,造谣中伤,激起侯方域满腔怒火,以其恣肆文笔写道:“若具犯顺则贼也,仆诚应之于内,亦贼也。士君子稍知礼义,何止甘心作贼? 万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穷,倒行而逆施,若昔日干儿义孙之徒,计无复之,容出于此,而仆岂其人耶?何执事文织之深也!”直如指面唾骂,痛快淋漓之至。

其后一段,明为开导,实为讥诮嘲弄。以“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开头,接着就指出其“展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欲擒先纵,宽一步愈紧一步,引出下面一连串开导的推理句式。当然,侯方域知道阮大铖是决不会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发展的。正如文中指出的:“独惜执事忮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以酬其宿所不快。”结果是怎样呢?“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这里与前文“亦甚违其本念”相应,“愿下交天下士”成了可笑的事。特别是“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一句,真要令人拍案叫绝。他好像知道后来必定出部《桃花扇》,让台上台下把阮大铖骂得遗臭万年一样。

本文结尾语气温和,说明匆匆留书的缘由“恐执事不察,终谓仆于长者傲,故敢述其区区”。说得何其婉转! 实际是怒气填膺,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如今把蔑视与怒气一泄无余,让你阮大铖脸红去吧,尴尬去吧! 至此,说也说尽,揭也揭透,文章便戛然而止。

这封信是侯方域离金陵前留下的,是怀着激动、气愤的心情写成的。从那措辞委婉而暗含锋芒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到的是作者清醒的头脑与冷静的态度,又感到那种因正义在握而显示的不惊不怒的轻松与潇洒,甚至有诙谐与幽默在。当然,在这轻松潇洒、诙谐幽默之底所蕴含的,是对诬陷者极端的鄙视和凌厉的贬斥。这正表现了侯方域为人的机敏与修养,更表现了他作为著名散文大家的非凡才气和高超的文字水平。侯方域的好友贾开宗对这封信有过这样的评语:“此书为朝宗党祸之始,几杀其身,然其文其人,千载而下犹想见之。”的确,我们今天读起这封著名的信时,是能想见其文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