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苏舜钦诗《淮中晚泊犊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诗写的是作者春日舟行淮中的见闻感受。庆历四年(1044),诗人因为“进奏院事件”而被削职为民,不久离开汴京前往苏州定居而有淮水之行。他在《和淮上遇便风》中写到此行的心情,说是:“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卑喧地,吹入沧溟始自由。”除了表达避祸远遁、追求自由的愿望外,诗中也反映出他对行船时的一路顺风是很惬意的。《淮中晚泊犊头》没有写日暖水静、长风万里的情景,写的是淮上雨前景和雨中景,表现的是诗人胸怀的开阔和对自然风景的无限赏爱。
诗中展现出淮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自然景象,起连结作用的是舟行。随着舟行,诗人不住地眺望淮上风光,一幅幅画面映入眼帘,但诗人只是撷取他印象最深的画面嵌入诗中。“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二句即写春雨来临前淮上景象。“春阴垂野”,其境界之阔大,使人想到庄子讲的“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但它不是直接写云,是写春日雨云初作形成的阴影。阴云笼罩原野,说明雨云弥漫天空,但云层还不是那么浓。这四个字的运用可能受到杜甫“星垂平野阔”(《旅夜书怀》)的启发,但他是写自己的感受,所以大笔一挥,便涂抹出一幅色彩浓淡适度的水墨画。春阴垂野,天地间亮度不强,在这种背景映衬下岸上春草自然显得青色可掬。
虽然整个背景是暗淡的,但不同的地方,光线强弱也不尽相同。当较强的光线冲破春阴下照大地时,便会出现“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景象。此句“时”、“明”二字用得好。前者有“时常”之意,见得诗人并不满足春阴垂野、春草青青的单调景象,而在不断搜寻春阴笼罩下的新奇之美,因而船行人移,他的视野也在不断变换。后者则简括地写出了光照花树、花树皎然明朗的形象,不仅在春阴垂野的水墨画中加了色彩、添了亮点,还传达出了诗人捕捉到新奇之美后的愉悦之感和惊异神态。
诗的后二句是写春雨晚来的河上景象和诗人近于旷放的性情,两者在上联都已略露端倪。其中春阴垂野无疑是满川风雨将至的征候,而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也可看作他白日探寻新奇之美的兴致的延续。两句诗所写形象各具特点,前句中“晚泊”、“孤舟”、“古祠”,表现的是寂寞、孤单、荒凉,使人为之惆怅的境界,后句中“满川”、“风雨”、“潮生”,表现的是丰富、热闹的场面,写的是大自然力量的跃动和震动人心的境界。两者相互补充,构成别具风彩的美。诗人在创造这种境界时,又很自然地将自己纳入其中,写出他和大自然的协调感,使得读者容易把握住诗人情思流动的走向。
此诗除写景生动、景中有人外,用字精当也是一个特色,“看”字即为一例。诗人善于并惯于用“看”字写景抒情,比如“好往长吟处,霜天看怒潮”(《诗僧则晖求诗》),“刺棹穷芦荻,无语看潮生”(《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北轩吹凉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署中闲云》)皆是。这些句中的“看”字,都有开拓诗境、表现诗人心境的作用,本诗于“满川”、“风雨”、“潮生”之间着一“看”字,不单指出了淮上风雨大作最引人注目者乃是春潮猛涨的壮观场面,还能引发人联系诗人的遭遇和性格去体味他此时面对风雨、潮生所萌发的内心感受。
刘克庄说此诗“极似韦苏州”(《后村诗话》),是讲它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相似。其实,二诗只是取景“极似”。说到诗的风格,韦诗虽有“春潮带雨晚来急”这样令人心神健旺的句子,但仍旧偏于柔婉;苏诗虽也写到青草幽花,却近于豪放。个中原因,大抵二人性情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