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钩隐索幽奇,只向纵横枝上觅。
而今拍手笑呵呵,九九元来九十一。
这首《梦中偶得》作于1220年。原诗有序曰:“庚辰正月,梦旃檀刹澄公托万松老人乞算筹于予。予以九十一茎赠之,乃作颂一绝。觉而犹忆,遂录之为他日一笑云。”澄公,圣安澄公也。作者曾有《从圣安澄老借书》、《梦中赠圣安长老》、《谢圣安澄公馈药》等诗赠他。万松老人,指燕京报恩寺万松行秀禅师。行秀于荆州净土寺出家,并建万松轩以自适。金承安二年(1197年),诏住西山仰山栖隐禅寺,后住报恩寺。耶律楚材曾拜万松老人为师,皈依佛教。万松称他“大会其心,精究入神,尽弃宿学,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耶律楚材对万松老人极为尊敬,曾赠诗多首。
这首诗写作者的心态,必须做 “颂”看。“昔年钩隐索幽奇”两句,写参禅的心路历程。“钩隐索幽”,四处寻觅,未能得悟。要求得人生真正的解脱、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潇洒,要完成人生的使命、赢得生命的永恒,就必须 “参”。“参” 是必不可少的。“参”的目的是“悟”,所谓“见性成佛”。“而今拍手笑呵呵,九九元来九十一。”这便是 “悟”。禅宗提倡顿悟。但这个“悟”,并不是一 “参”便悟。不然的话,赵州禅师也不会要人坐看30年《六祖坛经》了。禅的悟便是生命的觉醒。坦率地说,耶律楚材的“悟”,只能说是有所会心、有所领悟而已。原诗有尾注说: “仍嘱咐从者云: 若澄公道: ‘何不云八十一?’ 汝但应云:‘果然果然’。拂袖便出,觉而自著语云: ‘几日昏沉,梦中挫五。’”“九九八十一”是常规,“九九八十一”者,喻佛性真理,必须从打破常规处求之。耶律楚材参禅学佛,虽未能见性成佛,却也到了一定地步。这里既写了禅悦,也写出了洒脱的心态。
这首诗前两句写“参”,后两句写 “悟”,一宾一主,层次分明。由参而悟,一气呵成。耶律楚材曾说自己 “杜绝人迹,屏斥家务,虽祁寒大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餐者几三年”。从此诗看,则他后来仍然在“参”。耶律楚材对于佛理禅机,也时有所悟。“西天三步远,东海一杯深”,连他师傅万松老人都说“未易及此”。人称耶律楚材“性禀英明,有天然之才,或吟哦数句,或挥扫百张,皆信手拈来,非积习而成之。盖出于胸中之颖悟,流于笔端之敏捷。”这首《梦中偶得》,可说是代表。它“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自然天趣,禅味浓郁,是一首极为难得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