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竹作禅宇,小于江上舟。
树声疑迭浪,月影似中流。
兴寄江湖远,身同世界浮。
怀师燕坐处,吾道在沧洲。
这是诗人为吴地 (今江苏苏州一带) 一位法名元谊的僧人所作的诗,表达了对禅林生活的向往。“蓬轩”,指以蓬为室,言其所居禅室之简陋。
首联“缚竹作禅宇,小于江上舟。”开门见山,点出元谊所居“禅宇”是茅竹编成的方丈之地。“禅宇”,即禅堂,参禅之地。这物质生活上的淡泊、简朴、艰辛,正是禅林生活的真实写照。佛教推崇一种恬然淡泊的境界,以瓮牖绳枢的清贫生活去追求超凡脱俗的心境。所以,能在这狭窄简陋之所,去寻求别般兴味的愉悦。
颔联“树声疑迭浪,月影似中流。”写蓬轩周围景物。风拂丛林,声如浪涛迭起;月映江波,影在中道流行。伫听俯看之间,境界的深幽、清远得到形象的突现。“中流”,河流的中道。首、颔二联,连用三个比喻,把深山密林中所居、所见、所闻,一一比作江湖上的扁舟、波浪和流水,化实为虚,给禅林增添了动荡飘逸之感,也为颈联作了很好的铺垫。
颈联“兴寄江湖远,身同世界浮。”作者很自然地把思维从环境中伸发出去,抒发处江湖之远的逸兴和身世如浮的感慨。“江湖”,即江河湖海,亦泛指五湖四海各地。《高僧传》载: 道安与竺法汰行,临别时,竺法汰对道安说:“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江湖远”,即远在江湖,到处漂泊。“世界”,即宇宙,佛教名词,“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云: “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世,过去、未来、现在为界。”“浮”即沉浮,随波逐流之意。《庄子》称“天下莫不沉浮”,佛教的看法亦基本如此,认为人生在世,亦如物之在水沉浮。上述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把环境景物和人生感受统一在一起,达到了物质、精神的契合和谐。
末联“怀师燕坐处,吾道在沧洲。”收束抒情写景,归结自己闲居之时对禅师元谊的怀念之情,表达与之偕隐的愿望。“燕坐”,又为 “宴坐”,即禅居、禅坐。“沧洲”,指隐者所居之地,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两句可作注脚。这一句同“古松流水平生愿,后会蒲团共烛光”(袁桷《答吴门颖上人》) 的意愿有相似之处。看来,追求一种心灵上的超脱、愉悦、淡泊、宁静,是许多向往隐逸的文人雅士共同的特点,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强烈愿望,才涌现出许许多多禅意颇深、文笔玄妙的禅诗。